五一特别奉献,电影《出走的决心》观后感,借用心理学研究者田老师的见解,全文9000多字,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这篇长文献给全天下每一个女性,希望我们这一生能永远忠于自己,活成自己真正满意的样子,永远记住,上帝只奖赏内心自由的女人。
电影出走的决心,一共演绎出了二十一种不同类型的女性,而上帝惩罚了其中二十种,只奖励了最后一种,任何一个女性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电影结局给出了一个非常震撼的问题及答案,女人,到底该怎么度过这一生?
第一种,忍耐型的女人
是一个非常符合传统标准的女性,她做饭很好吃,对孩子很体贴,女儿和女婿都很喜欢她。但是,她有一个喋喋不休,毫无趣味,毫无情趣,每天只知道抱怨、埋怨且自私自利,从来不关心她的丈夫。从电影画面里,你能感受得到她,已经习惯了一边忍受丈夫喋喋不休的唠叨,一边辛苦的做家务。
我们从电影开头全家吃饭的画面里,可以看到很多细节。她女儿和女婿进门之后就开始吃,而丈夫态度非常不好的,让他拿一碟醋,全家就只有她在厨房忙碌,没有任何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连她自己都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所以,她做错了。上帝惩罚了他,你不是能忍吗,那么你就一直忍着,她还将忍耐很多年。
在现实中有多少女性是这样的,全家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她一个人伺候全家的吃喝拉撒,没有人觉得这样不对。
第二种,免费保姆型的女人
全家一起在其乐融融的吃饭,然后她丈夫大包大揽的说:“女儿女婿你们搬过来吧,等生了孩子之后,我们还能帮你照顾孩子。”她却提出了一个要求,说我想去成都两天,就去两天,我去见见我三十多年没有见的老同学。
你看她提完要求之后,全家什么反应,全家的态度变得很诡异,整个家庭的氛围好像突然之间变成了沉默的尴尬。他们的表情好像在说,她这是一个不正常的需求,好像结了婚,有了孩子的女人,单独出去见同学,独自出去玩几天,是一件很不正常,很不正当的事情。
她的丈夫打破了沉默,说出了真心话,说你是不是不明事理,女儿正在怀孕,正需要你的时候,你竟然跑去看老同学,你是不是没正事儿,你是不是不明事理,他女婿说妈,30多年没有见了,感情还这么好?有必要去见吗?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去见。
而她女儿是什么反应?他女儿说,那你去吧,这么多年你哪都没去了,你快点去,早点办完事,早点回来。在这个画面里,很多人觉得说哇这个女儿好贴心。但事实是这样吗?事实是,你看他女儿像不像是一个批示员工请假条的领导。
这个家庭,如果有权力等级的话,这个女人,这个一直伺候全家吃喝拉撒的女人,她排在权力的最底端,连她女儿都可以批示,她什么时候?去见老同学,见几天见完之后早点回来。
但是你看我们的主人公这个女人,她是什么反应?她一脸歉意的说,女婿忙,妈下周陪你做完产检再去。你看她说的很有惬意,很有亏欠感,好像自己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样。
事实上,这里边有她的事吗?女儿怀孕是女儿的事啊,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没有想干别的事,你只是想去成都两天而已,是谁给已婚女性增加了这样的负担,让她觉得说我有了孩子之后,我自己出去玩儿两天,都是一件不合理的事儿,
第三种,不配得型女人
她出门逛商场的时候,她喜欢一件红色的衣服,她看了两眼,她不好意思穿,因为她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再者舍不得买,因为衣服挺贵的。但是,她女儿很果断的给她买了。从画面里能看到她很开心,她觉得她女儿很爱她。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难道她不应该理所应当的把衣服买走吗?为什么她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件红色的有点贵的衣服,因为她年纪大了,年纪大的女性就不能穿红色衣服,就因为她已经结婚有孩子了,所以她就得勤俭持家,不能买这种有点贵的衣服。
现实中,大量女性结了婚,有了孩子之后会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自己能买得起的,有点贵的,鲜艳颜色的衣服?是谁给他灌输了这种观念?是她们自己给大脑中植入了这种不配得感。
第四种,伟大母亲型的女人
她可以去成都两天,去见老同学,但是女儿产检的时候,大夫说有一定的风险,而女儿是第一次怀孕,她很恐惧。在休息室休息的时候,她说杯子忘拿了,她女儿喊妈,然后他很诧异的回头说,我去拿杯子,怎么了?她女儿看着她的眼睛带着求助的哭腔,又喊了一声妈。
她听懂了这两声妈是什么意思,说妈哪都不去,等你顺利生完孩子之后妈再去,你看就这一声妈,她就放弃了自己。几十年都没有完成的心愿,他只是想去成都两天,看看老同学而已,她们已经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
但是就因为这一声妈,她继续妥协了,你从画面里可以看到她,明明心里很难受,她眼角含着泪,但是她依然笑着安慰女儿。他依然继续妥协,一个正常人看到这里,你会觉得母爱好伟大吗?不会的,只能说这个女人她不爱自己,这个女人她一直在妥协,一直在用牺牲自己,委屈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家人的需求。
这个女人被母爱和母亲这个角色绑架了,我们从这个画面里看不到,任何的美好,我们看到的画面都很残忍。为了自己的孩子,无底线的一直牺牲自己。所以上帝无情的惩罚了她。你不是丢不掉你的母爱吗?你不是放不下母亲这个角色吗?好,那么你继续。
第五种,青春洋溢的少女
你看他们大笑着,手拉着手。坐在货车的后座上,畅想着未来,她说,我要考大学,我要当作家,我要去云游四海。
每一个当了妈妈,结了婚,每一个在厨房里忙碌,手上长了茧子的女性。她们曾经也是想要飞翔的少女,她们曾经也有她的梦想。她也去想看看这个世界,她脸上也曾经洋溢着对人生无限美好的憧憬,但是上帝并不怜悯青春。每一个青春洋溢的生命都将遭到,给她设置的,无穷无尽的障碍,去考验她。
第六种,为家庭付出型的女人
刚刚跟小伙伴手拉着手畅想和梦想,回到家就接到了一个噩耗。他被退学了,他爸已经把手续办好。她爸的理由是,你是家里的长女,你是大女儿,你要为家庭分担,你不能这么自私,总想着自己。
父亲要求他尽快找工作,尽快赚钱,分担父母的压力,然后她被逼无奈的只能妥协了。上帝再次无情的惩罚了他,你既然背叛了自己,曾经昂扬靓丽的青春,那么现在你做一个毫无希望的死气沉沉的流水线工人。
第七种,过度负责型的女人
电影中的姥姥照顾孩子,每天很辛苦然,她丈夫埋怨她,你为啥用尿不湿,你为什么不能用尿布?开始逼着他用尿布,逼着她每天洗尿布,她不听,她丈夫威胁她,说要把这个事儿告诉她女儿。
但是,为了不给女儿增加麻烦,她放弃了更先进的尿不湿,开始更辛苦的洗尿布。她再一次妥协了,她为什么妥协?因为她不想给刚找到工作的女儿增加额外的负担。
但是,她丈夫对此毫无感觉,她丈夫担心给女儿增加负担,担心自己老婆会因为洗尿布变得更加辛苦,完全没有。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担心呢?为什么别人不担心呢?所以上帝再次惩罚了她。你既然这么愿意负责。那么好,我每天增加你的工作量,让你做着本来完全不需要的工作量,让你每天更加辛苦。
第八种,囚徒型的女人
电影的画面感真的太好了,你看她拿着丈夫要的一碟醋,呆若木鸡,整个人陷入了思考。双眼无神,愣了半天。导演把整个画面,变成了黑白色,窗户上的防盗围栏下,特别像监狱里的牢笼,简直一模一样。
很多人生活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就好像生活在牢笼里一样,对这样的女性而言,家庭根本不是温馨的港湾,而是无穷无尽的劳动,而是沉重的枷锁。他们因为忍耐,因为负责任,因为任劳任怨,他们永远无法走出这个牢笼。
第九种,自我攻击型的女人
她一肚子的委屈,整个人非常疲倦,好不容易女儿把孩子接走了,好不容易能休息一会儿,歇一会儿。她丈夫就开始冤枉她,让她烧水,说她照顾女儿是有所图谋的。还无情的把她推倒了,开始各种语言暴力,对她大吼大叫。
但是,伤害完她之后,她丈夫却能乐乐呵呵的,自己一个人去看电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现实中有多少女人是这样的,她为家庭付出了所有,她每天从早到晚做着各种各样的家务,得不到自己丈夫一点点理解和心疼,那么最终这个女人,崩溃了。
她歇斯底里,她情绪彻底失控。她嚎啕大哭,她有一肚子的委屈。但是,这个时候她依然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她的错误就是,她拿着刀指着她的丈夫,让她丈夫说,你跟我说清楚,你跟我说清楚,你跟我说清楚。
事到如今。她竟然还在期待这个糟糕的丈夫,能把话说清楚,她竟然还期待这么一个人去理解她,去给她说一个公正的话。最终她的刀子没有捅向她的丈夫,而是捅向了自己,最终她依然选择了自我攻击,她依然还在期待别人理解她,所以上帝继续无情的惩罚了她,是已至此,你竟然还有这种虚无的期待,那么你就继续忍耐,继续妥协,继续接受折磨。
第十种,妥协型的女人
从电影里你可以看得出来,她爸爸是一个完全物化型的人格,他物化所有人,包括自己,他觉得大女儿就应该帮助父母分担压力,就应该学习做家务,就应该会做饭,会伺候人,所以他逼着她杀鱼。
你能看得出来这个女人,她害怕杀生。但是,最终她妥协了,她不但在杀鱼上妥协了,她在人生上也妥协了,她在择偶标准上也妥协了,这是多少女人的现实生活的写照,就是她一次一次被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打击和伤害,最后,女人们选择了降低自己的人生标准。
第十一种,盲目逃亡型女人
他宁可跟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结婚,也不想在家待着,他为了离开家,去宿舍住。随便和一个男人结婚后,她有一段午夜的奔跑,这段奔跑,女人的表情是非常的解脱,非常的自由,但画面格外的阴森和暗黑。为什么?她为了逃脱糟糕的原生家庭,而随便选择进入一段婚姻,用婚姻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明显错误的。
所以上帝终于愤怒了,上帝给了她以最严厉的惩罚,他即将为这个错误付出几十年的代价。她自己并不知道,但是导演知道,所以整个片段,暗黑阴森,没有任何希望的色彩。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女人千万不要随便进入一段婚姻,更加不要企图通过草率的、武断的、进入婚姻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去逃避自己的原生家庭。因为一段糟糕的婚姻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更暗黑的,更折磨人,更难以逃出来的牢笼和黑洞。
第十二种,孤独型的女人
她在医院确诊了抑郁症之后,从医院出来,全家人接她回家,结果她因为丈夫几句奚落的话,就莫名其妙的走了。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哪,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但她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想离开这个环境和家庭,去哪都行,我走出一会儿都行。
就这一段,把已婚女性不幸福婚姻中的女性,刻画的非常深刻,有多少人在家庭中得不到理解,没有快乐,她只是一味的付出。在某一个时刻,他就特别想自己待一会儿。
这一次她短暂的放下了妻子、母亲、姥姥的角色,所以上帝稍微奖赏了他一下,让他看到了他孤独痛苦的生活中的第一缕曙光,让他接触到了什么叫自驾游。他发现了哇,我的人生原来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第十三种,角色型的女人
她发现了自驾游这件事之后,回到家跟女儿说,总有一天,妈妈会开着车,带着你和孩子一起去云游四海。她依然从内心深处,没有真的放下妈妈和姥姥的角色,她还想带着女儿和外孙女儿一起去自驾游,所以上帝再次惩罚了她,让她如鲜花般绽放的觉醒时刻,又往后推了好几年。
第十四种,自我放弃型的女人,
那个曾经在货车后座大笑着畅谈自己人生理想的青春少女,现在什么样了?她草率的结了婚之后,她丈夫跟她说,给她介绍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她的反应是不敢想。
她曾经想考大学,她想仗剑走天涯,他为了逃离原生家庭,找了一个错误的对象走入了婚姻,她向往爱情,她向往婚姻,她试图通过爱情和婚姻,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她放弃了自己,她放弃了自己的收入,放弃了自己的经济独立,完全依靠于自己的丈夫。
所以上帝无情的惩罚了她,上帝派她的丈夫羞辱她,派她丈夫的朋友为难她,派狂风和暴雨去折腾。上帝派他最好的朋友,看到他最丢脸,最落魄的样子,因为你经济不独立,所以在外面软弱无能的丈夫,在她面前总是那么的强势和暴躁,为什么?因为你经济不独立。因为你经济不独立。你连自己喜欢的发型都不敢去烫。
到最后朋友给他介绍工作的时候,说有一个夜间扫大街的工作,朋友以为他不会去。但她说我这样的,我还挑什么呀。
你看看多少女人,对于婚姻,对于爱情的向往,让她放弃了自己的经济来源,那一时刻就是你堕入无尽深渊的开始,从此以后,你的人格不再独立,你会被剥夺所有的尊严,没有人会真的尊重你,
第十五种,错误环境中的女人
你看这个女人她开始想赚钱了,她想自己有点事做,所以她开始辛辛苦苦的做辣椒酱,只卖十块钱一瓶。但是,她一瓶都没有卖出去,她失败了。没有一个人,为此付费。为什么?因为上帝惩罚你,上帝惩罚你没有勇气离开这个糟糕的环境,上帝不允许你,在错误的环境里得到正确的反馈。上帝为了提醒她,还派了她的丈夫在她旁边说风凉话,去嘲笑她,嘲笑她的失败。
她自己默默的倒掉了所有的辣椒酱,她承受着事业的失败和家人的贬损。但此时此刻,她不知道的是,上帝安排这一切,都是在鼓励她,走出最正确的那一步。
第十六种,孤立无援型的女人
我们看电影里这个女性她身边的人,你不能说她们对她不好,你看她跟丈夫吵架,她弟弟挺身而出要打她丈夫,她丈夫欺负她,她女儿每次都向着她。她想买车,她女婿义无反顾的拿出来一万多块钱,替她付了首付。她受了委屈,不能考大学,她妈妈还给她买了一双鞋。
好像她家人对她都挺不错,但事实上她妈妈一直在要求她,为了她弟弟和家庭去妥协,去放弃自己的人生。而她女儿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她,因为她女儿给的,一直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她每次找她弟要钱的时候,她弟就跟她说,我们是不是一家人。
这个女人周边的所有人,看起来对她都挺好,但是一到关键时刻,一到他事儿上,这个女人就是孤立无援的,没有人真的跟他站在一起,没有人真的理解,没有人真的跟她是一伙的。
第十七种,自我物化型的女人
电影里这个女人身边所有的人,几乎都是物化型的人格,她丈夫永远用两个标准评判她。第一个标准就是你得听话,你不能跟我顶嘴,第二个就是你懒不懒,勤不勤快?好像听话和勤快是评判她的唯一准则。
当她受了委屈,想去离婚的时候,她爸爸说你一个离异带娃,没有技能的人,你怎么在社会上立足,你丈夫没什么不良嗜好,我看着挺好。她爸这番话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好像很理性,好像永远在平衡现实问题,但是他爸爸一辈子都是个底层,那你在权衡什么,平衡什么,你的经验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她妈妈说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给你弟买房,谁规定父母就一定要给孩子买房子。她妈妈说了一个最经典的台词就是,我小的时候弟弟一直吃白面馒头,我一直吃窝窝头,我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这件事就是不对,我应该跟弟弟一样吃白面馒头。
她为了孩子,没有离婚,因为她也物化了自己,而上帝没有任何的怜悯,没有停止对她的惩罚,所以他将继续忍受,更加痛苦的婚姻。
第十八种,过度自责型的女人
她为了自驾游,去考驾照,找弟弟要钱,跟她妈妈妈吵架然,她跟她所有朋友说我要天地任我行,我想去哪就去哪,结果是当她陷入自己美好想象的时候,她女儿失业了。
她女儿失业之后,全家的态度或明或暗都在明示或者暗示,她没有正事,她不明事理,女儿正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帮忙,你跑去考驾照,你这么大年纪了你不干正事儿你跑去考驾照,结果导致你女儿失业了。
她女儿说妈你什么时候带我去云游四海,她回忆起了这么多年,每次遇到事情的时候,每次跟丈夫吵架的时候。她女儿都很坚定的站在她这一边,所以她再次心软了。看到了女儿这么辛苦,这么无助,女人距离自我救赎又推迟了好几年。
第十九种,幻觉破灭型女人
她女儿能很勇敢的去反驳自己的丈夫,反驳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的压迫和束缚,会勇敢的去反驳职场上对女性不公平的剥削,她女儿很清楚自己的局面,她女儿很理解自己,非常懂得爱自己,她会因为不知道一个叫胡来的脱口秀就发脾气。
但是她不理解她妈妈,她连连自驾游都不知道是什么更别提胡来的喜剧剧场,她看到了自己的不幸,但是没有看到妈妈的不幸。幻觉破灭了,哪怕是亲生的母女关系,人跟人之间的悲欢离合,依然如此难以共情,你这么理解身为女人的自己,你为什么就不理解你妈妈。
第二十种,被道德绑架的女人
她买了个户外帐篷,一个破户外帐篷,就让她笑的像个孩子一样。然后,她所有的美好都破灭了。她跟家人说她要去成都十天,去见老同学,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这一次一向向着她的女儿说,我爸带娃,我怎么能放心,妈你要学车,我支持你,你要买车,我支持你,我也希望你开心,我也希望你多走走多看看。
但是,我已经三十了,你知道我投了多少简历,才有这一通电话吗?我刚开人家保证我不会因为家里的事儿请假,结果你要去看老同学,我弄不好过两天就得被别人开除,我不想自己的人生最后去扫大街。
她女儿这段话说起来好有道理,好有逻辑,感觉非常有说服力。但是事实是,你生孩子你养孩子,你的工作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啊,跟你妈有什么关系?你不想扫大街,你妈当年就是靠扫大街把你养大的呀,你妈能扫你凭什么不能扫。
你自己的事情你为什么能这么理直气壮的埋怨你妈妈不帮帮忙,矛盾在这里激发到了极点,女儿暴露出了她自己真正的想法,积累了几十年到这一刻,所有的真相浮出水面,也为这个女人最终的觉醒奠定了所有的基础。
她终于知道了原来人生就只有我自己,原来我不是妈妈,不是女儿,不是姥姥,不是妻子,我只是一个跟别人一样的人,我跟别人一样。
所以她最终很平静的说了一句话,她说你爸说的对,还是你的前途重要,她什么时候认可过自己的丈夫,她丈夫说的对吗?她说这个话明显是假的呀,她怎么可能认同她丈夫说的话呢。
但是她依然这么说了,她的语气让我们知道,她平静的表面内心深处她对女儿也慢慢失望了,终于,她觉醒了,所有的已知条件都已经具备了,她妥协了几十年,她忍让了几十年,她辛苦付出了几十年,现在她终将看清一切,距离她的觉醒就只差一个导火索。
这个导火索点燃在了一个平静的夜晚,全家在乐乐呵呵的庆祝她丈夫获得了乒乓球的奖状,她女儿工作转正了,收入变高了,全家非常开心,而她女婿嘴上说感谢妈妈这么多年来的付出,然后大家推杯换盏,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变得美好了,工作变好了,态度变好了,家庭氛围也变好了。
但是,真的变好了吗?没有,事实上一切都没有改变,所有的事情跟电影开头的时候是一样,依然只有她一个人在厨房忙碌,全家依然心安理得的享受着他的服侍,所有人在喝着酒,吃着饭,聊着天,没有人在乎她,没有人管她。
遇到了事情,第一时间还是要麻烦她,她依然是那个孤立无援的,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心疼的女性,所以最终在她腰疼呼唤两次,都没有人听到的时候,她突然之间沉默了,她在沉默中,扔下了乒乓球。
她扔下的是乒乓球吗?不是的,是这些年所有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的责任,她都扔下了。然后她非常非常平静的,很小声的说了一句话,他们的事情我不管了啊,她的声音很小,但是我们听起来却震耳欲聋,为什么因为这个女人在这一刻终于觉醒了。
第二十一种,觉醒之后神一样的女人
她觉醒后的第一件事儿,非常坚定的说出了自己这些年所有的委屈,告诉所有人说我明天就要走。结果家人一起拦着她,她丈夫贬损她,奚落她,然后她改成了我现在就要走,她现在就要走。
现在是晚上,晚上你走哪呀,晚上我也要走,全家正庆祝呢,你走了多扫兴啊,扫兴我也要走,她女儿拦着她说,妈你我需要你啊,你再等几天吧,她说我等不了,你自己想办法吧,你需要我,但我还是要走。
她丈夫说是你一个月两千块钱退休金,你能去哪儿,但是两千有两千的活法,两千我也要走。我要走,不管时间,不管地点,不管场合,不管什么情景,因为我要走。哪怕去了加油站发现疫情期间公路都封了,你前方都没有路了,没有路我也要走。
老同学来电话说,这个家里闹离婚,那个家里有外债,我们都没有时间见你了,你前方的路上没有你想见的人了,没有人在前方等我我也要走,为什么呀?因为我想走,所以我要走,没有任何理由,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不需要任何人首肯,也不需要任何的外在条件满足我。
因为我要走,所以我要走,在这一刻戏剧冲突达到了极致,这个女人终于绽放了,终于觉醒了,当她再一次时隔四十年,面对这个灰暗的,黑夜的时候,她的头上终于有了一束光,跟四十年前逃亡原生家庭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的光,这意味着她放弃了自己曾经所有的角色,开始忠于自己。
在这部电影里这个女主角说了好几句同样的话,谁也别拦着我,这么多年了,几十年了谁在拦着你啊,是他女儿吗?不是。她女婿拦着?没有。她丈夫拦着吗?也没有。是谁在拦着她,她自己在拦着她。
是她觉得身为姐姐,身为妻子,身为妈妈,身为姥姥的这些角色在拦着她。她认为女人应该什么样,姐姐应该什么样,妈妈应该什么样,外婆应该什么样,这些角色的责任,在拦着她,但是现在,她抛弃了这些所有的角色。
这一次她终于做对了,所以上帝奖赏了她,她在自驾的路上给大家分享辣椒酱,大家都非常喜欢,还要帮她推荐给别人,她成了一个网红,她唱歌不好听,但她依然要唱,为什么因为她觉醒了,因为我想唱,所以我要唱。
她觉醒什么了?一个女人到底怎么算觉醒呢?难道一个女人开着车去自驾游就是觉醒吗?女人这一生到底该怎么过呢?答案到底是什么呢?电影最后给了所有问题,最明确的答案。
她丈夫给她打电话,跟她说你用了我的卡,花了八十一块钱,这个电话,配合画面我们能感受到她丈夫的意思,其实不是要钱,而是说我想你得回来,我对你还有价值,我需要你,你离开我不行。我已经认识到我的错误了,我把你曾经喜欢的花瓶儿已经摆好,放回来了。对此,她的反应是。非常坚决的把卡扔了。
她在一片鲜花丛生的春天里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她女儿跟她说,妈,我错了,我现在理解你了。我祝福你,我觉得你现在特别好。妈我想你了,我跟我的老公把工作都调整了,我们现在收入很少,但是能照顾孩子。对不起拖累了你这么多年。
这些通话,说明女儿真的理解她了,说明她丈夫可能真的改好了,说明她全家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说明曾经困住她的那些问题都不存在了,事情都已经解决了,然后家里人现在这么需要你,而且你已经出来玩儿三个月了,你难道就不想回去面对这个局面?
我还不想回去,即使你们都改了,即使曾经的问题都不存在了,即使你们非常需要,也非常理解我了,即使你们跟我道歉了,但我依然会很清晰的告诉你,我还不想回去。这一次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因为我不想,因为我不想,所以我不回去。
我知道你们理解我,我知道你们跟我道歉了,我知道你们需要我,但是我依然不回去。为什么?因为那是你们的人生,你们要为此负责,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我给你比心,我给你加个油,仅此而已,这是我能做的全部。
这就是一个女人最终极的觉醒:我这一生做的所有决定和选择,都是因为我自己想做而不是社会要求我这么做,也不是别人需要我这么做。
我们任何人都不应该用女人这个身份,用妈妈姥姥妻子姐姐的角色去定义女性,去约束女性,去要求女性,我们甚至不应该去歌颂母爱,因为你歌颂母爱,就是在给女人,所有有孩子的女人,建立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好像做不到伟大的母亲,都是不合格的母亲一样。
我们不应该歌颂这种事情我们应该歌颂那些勇敢做自己的女人,每一个女人都跟男人一样,她可以做任何的选择,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一个女人彻底抛弃了所有的女性角色,彻底忠于自己内心的时候,你就会焕发出那种顽强的,昂扬的,澎湃的生命力。你才能最终活出自我,实现自我,就像故事中的女主角一样,她在鲜花烂漫的春天里,看到了四十年前那个青春浪漫的少女。那是曾经的自己,那是她曾经最想活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