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在大荧幕上徐徐展开了一幅描绘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宏伟画卷。建国大业,彪炳史册。当毛主席那雄浑有力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影片中响起时,仿佛时间都为之凝固。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宣告,更是无数中华儿女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希望之声,是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号角。新中国的诞生,如同黎明破晓,驱散了长久笼罩在华夏大地上的黑暗。四亿中国人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喜悦之中,他们载歌载舞,红色的旗帜在街头巷尾高高飘扬,那是一片红色的海洋,每一面旗帜都承载着革命先烈们殷切的希望,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闪耀着自由、平等与尊严的光芒。
该片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顺便道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的界限也很清晰。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心里特别的五味杂陈。为无数平民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而感到心酸;为无数革命志士因追随中国共产党而被国民党暗杀而感到心痛;为官僚资本主义在国难期间大量囤货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的恶劣行径而悲愤;更为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夺得最终胜利而激动!
影片开篇便将我们带入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的紧张局势。中共毛泽东主席应国民党蒋介石之邀飞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这一情节堪称经典。昔日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双方,如今共处一室,都身着中山装。这看似平常的着装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引起了记者们的浓厚兴趣。蒋介石表示穿中山装只是为了显得庄重,然而毛主席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委员长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国共两党继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同宗同源,存续相依。”这简短的话语,不仅展现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政治智慧,更凸显出两党在政治理念上的巨大分歧。
在重庆期间,毛主席与民盟主席张澜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密切协作,共同为推动谈判进程而努力。这一系列的情节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为了和平建国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最终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这份协定以避免内战、在政治协商的基础上组建多党派联合政府为主要内容,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然而,重庆谈判看似和平的表象下,实则暗藏着无数的刀光剑影和危机。国民党三次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和谈,背后却有着复杂的政治阴谋。回顾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惨痛失败,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的血腥场景仍历历在目。此次毛主席若不去重庆,国民党必然会利用舆论将战争责任转嫁给共产党;若去,则无异于深入虎穴。这是一个艰难至极的抉择,但毛主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重庆的征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一镜头让我对毛主席伟岸英勇的形象又加深一笔。
在影片的叙事中,国民党的腐败黑暗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人民深受军阀官僚资本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连冯玉祥将军这样的人物,都对国民党的残暴行径忍无可忍。他在白天手提灯笼,闯入蒋介石府邸,愤怒地高呼:“大白天的,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到道路。”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腐朽暴露无遗。前线的将士们为了国家浴血奋战、流血牺牲,而后方却有大量商人借机囤积货物、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甚至为了利益纷争而内斗不止。
其中,国民党高层孔家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发指,他们的贪婪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们全然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将财富据为己有,他们的奢华生活与骨瘦如柴的国家和受苦受难的人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公寓、财富、大衣、香水、冰箱等,都如同有毒的病菌,寄生在濒临崩溃的国家机体上,他们是人民的敌人,更是国家的罪人。这种深入骨髓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国民党的覆灭。随着美国的援助陆续到位,蒋介石立刻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再次将国家拖入内战的深渊。
1946年7月,民主同盟成员闻一多发表了振聋发聩的演讲:“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他的声音代表了广大民众渴望和平建国、反对内战的心声。然而,国民党特务却用残忍的手段回应了这份正义的呼声,闻一多先生被乱枪打死,这一血腥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国民党的残暴和对民主的践踏。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解放上海后,经过一场激烈的大战,我们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们疲惫不堪,但他们没有进入百姓家中,而是整齐地席地而睡。有的战士在睡梦中还紧紧握住手中的钢枪,时刻保持着警惕。宋庆龄女士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导演在这里没有添加任何背景音乐,只有宋庆龄女士的高跟鞋敲击青石板路面发出的清脆声音,在寂静的街道上回响,每一声都仿佛敲在观众的心上,更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场那种凝重肃穆的氛围。宋庆龄女士望向这些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共产党员们,眼中闪烁着泪光。在那一刻,她心中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共产党。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纪律严明、为国为民的高尚品质。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他们的行动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支持。这种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正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在影片中,国民党对延安的轰炸场景同样令人难忘。在无数飞机的轰鸣声中,炸弹如雨点般落下,一个炸弹就能毁灭一个地区,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初心。在战术性撤离延安的过程中,毛主席提出了“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一充满智慧的战略思想。这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战术性撤离并不意味着放弃,只要人心在,就有重新崛起的希望。毛主席以放弃延安为代价,换取了最终全中国的统一。
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和敌机的轮番轰炸,共产党人虽然在力量上看似渺小如蝼蚁,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以蜉蝣之力撼动着国民党这棵看似不可一世的参天巨树。
1947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战争从解放区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这一伟大的战略转变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最后,蒋介石望着如潮水般长驱直入的解放军战士,仿佛看到了自己一党独裁梦和划江而治梦的破灭,那一切都如同黄粱一梦,徒留荒唐。
影片还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敬的人物形象。毛主席在开书记处会时因为物资紧缺吹灭蜡烛,省下来给报社写社论,而和各大书记点烟照明;大厨郭本财虽然镜头不多,但是形象刻画的很丰满,是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平凡人物。面对敌机的炮弹轰炸,依旧惦记着主席还没吃早饭,不顾自身安危赶回厨房,最后却被炸弹炸死,写到这里我的心依旧一阵震颤;傅作义曾对美国记者说,如果中共胜利便甘心为毛泽东牵马执鞭,果然好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毛泽东到达会场后,傅作义主动为其打开车门,毛主席却说“不要为我开门,要求大家帮助我们开门,打开新中国的大门。”而后两人握手亲切交谈,在他们的心中,大我永远高于小我。
通过观看《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是中国取得独立和解放的关键所在。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汇聚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同时,这部影片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建国大业》虽然结束了,但它所传达的精神和历史教训却永远不会消逝。时代在不断前进,中国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大步迈进。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与辉煌,要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为了不让先烈们的鲜血白流,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强国梦,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质,以青春之我,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所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正处于青春年华,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应当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