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卿先生和其子张延平先生在泾川特别是教育圈名气很大,父子俩多年来倾注的桑梓深情让人感动。
张雨卿先生又名维新、连升,1914年有说1916年生于泾川丰台,解放前曾先后任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语文军官、驻伊朗大使少校副武官、国防部第二厅中校参谋。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1967年以少将军衔退役后转任他职。
据丰台镇张观察村的一些老辈人讲,张雨卿离开大陆去台湾之前在老家曾有过一段姻缘。当年已是少校军官的张雨卿奉父母之命急匆匆从西安赶回完婚。两人未曾谋面,一无所知,如何结为夫妻?有着大好前途的张雨卿心不甘、情不愿,真是如鲠在喉,最终还是没能抗争过长辈的意愿。洞房花烛夜,新娘坐在炕头低声抽泣,新郎在炕下踱步叹息。天刚蒙蒙亮,张少校就飞身策马,启程归队了,这一去就是整整三十年。从此,便与家人断了音讯。
1979年元旦第五次《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张雨卿先生激动不已,思乡心切,归心似箭,在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在这年秋天从美国转道香港,再经北京辗转回到家乡泾川,成为去台回泾探亲第一人。回乡的那天,村里人奔走相告,像过年似的,老人小孩都想亲眼看看这个台湾回来的“大人物”。然而此时的家乡,早已物是人非。爷爷、奶奶和父母都已全部过世,家里只有那只破旧、低矮的窑洞和有名无实的“妻子”。吃过魂牵梦萦也忘不了的家乡细长面后,“妻子”拿出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包袱。张雨卿几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包袱里裹着的竟是当年他从西安带回的聘礼:一包香烟,一块香皂,一床棉被。香烟和香皂早已成碳状,棉被却在“妻子”的精心呵护下,仍旧光鲜如新。闻讯围拢来的乡亲七嘴八舌地向张雨卿诉说着“妻子”这三十年的艰辛。听到和看到的一切让张雨卿惊呆了,自己从未给过她什么,她却以“妻子”身份替自己尽责尽孝伺候爷爷奶奶和父母三十年。眼前的“妻子”虽不到花甲,可头发已花白,皱纹满脸,双手粗糙,身体佝偻。想到自己在台湾早已有了家室,儿孙满堂,“妻子”却在大陆仍旧洁身自守。张雨卿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愧疚之情,泪如雨下,扑通一声跪倒在“妻子”面前。张雨卿决定要带上“妻子”去台湾安享晚年。虽苦苦相劝,“妻子”却不为所动,她说要守着老人的坟,不然几位老人会孤独的。为了尽可能弥补自己对“妻子”的亏欠,他出资盖了6间对口砖瓦房,这房子在当时算是很阔气的了,村子里人羡慕不已,都竖起大拇指称赞。看着“妻子”迁出潮湿的窑洞搬进了新房,张雨卿这才依依不舍地踏上返回台湾的旅程。
张雨卿返台后,一别又是近十年。1988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张雨卿先生带着儿子张延平再次踏上故乡的黄土地。“妻子”也已故去,拜祭完“妻子”后,站在丰台广袤的原野上,张雨卿先生指着周围郁郁葱葱的庄稼地,深情地对儿子说:“这就是咱们的家乡,是咱们要寻的根呀!你要记着这里,以后要常回来看看!”在巴林、约旦、土耳其、伊朗等国努力打拼多年,从小餐馆到大饭店再到长康公司,从打工仔到创业人再到集团老总实现人生华丽转身的张延平,心里也一直想着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尽一份爱心。当父亲提出想在泾川设立一个教育基金时,他当即表示赞同和支持,立即让家人从巴林汇款过来,父子俩筹资1.3万美金,便以父亲的名义设立了“雨卿奖学基金”。他还为泾川县三所农村重点中学和五所普通中学修建了球场,购置了体育器材。1991年张延平在家乡为去世的父亲选址修建了衣冠冢,实现了父亲魂归故里的愿望。料理完老人的后事之后,他又开始筹划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捐资4万美金,以自己的笔名设立了“陇樵教育奖学基金”,以寄托他对故乡的深情。他用这笔资金生息助学,资助全县数百名品学兼优的农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了广大青年学子发奋读书的动力,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7年6月,张延平带着母亲、妻子再度回乡。当他了解到泾川回山西王母发祥地已成为台湾同胞拜谒寻根的圣地,非常激动,与母亲、妻子合计商量,决定为正在建设中的大殿工程捐资3万元人民币。在泾川期间,他还参观考察了几个厂矿企业,提出了一些发展经济的好见解。返回台湾时,他带了家乡的土特产样品,准备在台湾和国外寻找贸易伙伴。后来,他还多方联系在北京的分公司安置了一批泾川籍青年,帮动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2001年8月,张延平带着两个儿子一家三代回泾川寻根。他认为自己无论走得多远,他的根都在泾川,他也要让自己的儿子能够记住,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忘记泾川是自己真正的故乡。他认为农村孩子只有通过好好读书才能改变人生,改善家庭生活。捐资助学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情结,他又设立延平奖学基金,每年选定10名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一直资助到毕业。2003年8月,张延平先生从台北回到泾川,为即将开学的10名大学生亲自颁发了5万元奖学金。
就像《父老乡亲》这首歌里所唱,“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张雨卿和张延平父子俩的大爱义举深得社会的赞誉和好评,很多人都问为什么舍得拿出近百万元为家乡办事,张延平先生曾恳切的回答:我觉得这笔钱用于家乡教育才是最需要的,我记得这样一句话“当你活在世上,因为你的存在而让其他人感到生命有价值的话,你活得就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