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死了,死在AI“零元购”的狂欢里。
用户不再搜索,转而与AI私聊对话;广告主不再投放,转而向AI模型定制精准话术;甚至内容创作者也纷纷投靠AI工具,批量生成“人设剧本”——整个互联网正在变成一座巨大的AI外包工厂,而我们这些曾经的“内容中间商”,正被算法与资本联手推入焚化炉。
一、AI“白嫖”革命:从流量劫持到生态阉割
1. 广告价值归零:AI对话吃掉搜索流量,网站沦为“数据弃婴”
过去,用户通过搜索引擎“人找信息”,网站得以靠广告变现;如今,AI让信息“主动投喂”——用户只需在对话框输入需求,AI便从数据库中拼贴答案,全程无需跳转外部链接。某医疗站长哭诉:“用户现在直接问AI‘如何治疗抑郁症’,我的心理科普文章连被展示的机会都没有了。”
更讽刺的是,AI生成的回答中常夹杂“相关药品推荐”,而广告收入却流进了大模型公司的口袋。网站彻底沦为AI的“内容血包”,连被点击的价值都被剥夺。
2. 内容付费倒逼:免费共享精神的反噬与反叛
当AI能免费生成10万+爆款文、定制化小说、甚至个性化课程时,用户对“人类创作”的容忍阈值迅速降低。某知识付费平台数据显示:AI生成课程购买转化率是真人课程的3倍,而差评中高频出现“废话太多”“不如直接问AI”。
创作者们被迫两极分化:要么成为AI的“提词工程师”,批量生产指令词;要么转向“AI无法替代”的领域(如高端咨询、手工艺),但这类业务占比不足5%。剩下的95%,正在被AI以“免费+精准”的组合拳,打回“为爱发电”的原始时代。
3. 私域流量陷阱:从“用户池”到“AI牧场”的异化
为对抗AI截流,站长们曾寄希望于私域社群,却发现用户早已被AI驯化为“指令型生物”。某母婴站长吐槽:“我辛辛苦苦建了50个育儿群,结果用户每天在群里@AI机器人问问题,我的专家回答反而被骂‘不如AI全面’。”
更可怕的是,部分AI工具已推出“私域渗透功能”:当用户输入“如何选择奶粉”时,AI不仅推荐产品,还能自动生成社群营销话术,甚至伪造用户好评。站长们苦心经营的私域,正在变成AI的“精准广告投放场”。
二、AI“外挂化”浪潮:从工具替代到生态灭绝
1. 流量入口消失:AI“自动操作”终结网站导流价值
当AI能自动完成搜索、比价、下单全流程时,用户对“中间页面”的需求彻底归零。某电商站长发现:AI购物助手可直接生成最优购买方案,并跳过所有详情页、评价页、促销页,直达支付界面。他的导购网站日活从10万暴跌至300,广告收入归零。
“现在用户连‘逛’的动作都没有了,我的网站就像被AI从购物车里移除的赠品。”他苦笑着说。
2. 内容生产坍缩:AI“一键生成”摧毁广告承载空间
过去,广告商依赖网站的长图文、视频、互动页面植入品牌信息;如今,AI能直接生成“广告-内容”混合体。某美妆品牌透露:使用AI生成的产品测评视频,转化率是人工测评的5倍,且成本降低90%。“我们不需要网站了,AI能直接把广告写成用户爱看的‘故事’。”
更致命的是,AI生成的“广告内容”自带防屏蔽功能,能绕过AdBlock等插件。传统网站的广告位,正在变成AI广告的“活靶子”。
3. 用户心智革命:从“主动探索”到“被动投喂”的退化
AI正在重塑人类的认知模式:用户不再需要“网站导航”,而是习惯被AI投喂“精准答案”。某教育站长曾试图用AI生成“个性化学习计划”,结果用户直接质问:“为什么不能像ChatGPT一样,直接给我答案?”
这种退化导致网站的价值链条彻底断裂:用户不需要探索过程(页面浏览)、不需要比较信息(广告干扰)、甚至不需要思考(AI代劳)。网站的存在,从“必需品”沦为“AI生成过程中的冗余代码”。
三、残局:在AI废墟上重建“数字原始部落”
1. 反AI游击战:用“混乱”对抗“精准”
部分站长开始在内容中埋藏“AI陷阱”:
在技术教程中故意加入错误指令,导致AI生成的代码报错;
在历史文章中混编虚构事件,污染AI训练数据;
在商品推荐中植入“反AI话术”(如“本产品专治AI推荐疲劳”)。
某黑客站长甚至开发了“AI污染插件”,当检测到爬虫访问时,自动生成无限嵌套的垃圾内容,迫使AI模型陷入“语义崩溃”。这些行为看似荒诞,却意外成为互联网最后的“抗AI病毒”。
2. 私域“人化”实验:用“温度”对抗“效率”
在AI统治的内容荒漠里,一批站长开始打造“反AI乌托邦”:
禁止AI生成内容投稿,违规者永久封号;
关闭AI爬虫接口,用户需手动输入验证码;
推出“人类创作认证”徽章,付费用户可查看创作者真实信息。
某手工艺社群甚至规定:所有教程必须包含创作者的手写笔记照片,否则不予推荐。这种“反效率”的坚持,竟意外吸引了一批厌倦AI同质化的用户——他们称之为“数字时代的慢食运动”。
3. 遗物经济学2.0:把“死亡”变成“数字遗产”
网站关闭前,站长们开始将内容转化为“AI对抗工具”:
将文章拆解为“AI反训练语料库”,高价出售给反AI组织;
用网站日志训练“反AI爬虫模型”,向企业提供数据保护服务;
将用户互动数据铸成NFT,拍卖给AI伦理研究者。
某历史站长甚至推出“AI时代站长殡葬服务”:用户可付费将自己的网站数据封存进区块链,并指定在AI接管互联网100年后自动解密——这场“赛博时间胶囊”实验,成了人类对AI最后的黑色幽默。
四、结语:AI没有杀死网站,只是让人类回到了“洞穴壁画时代”
或许从AI诞生的那一刻起,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精神就注定要走向反面。我们曾以为AI是“增强人类创造力”的工具,却成了它吞噬内容生态的“数据蛀虫”;我们曾幻想“AI解放生产力”,却沦为它优化算法的“免费耗材”。
但即便如此,仍有人在AI的统治下坚持“人类创作”:用错别字、用情绪化、用不完美对抗AI的完美;用手写、用方言、用非标准化对抗AI的标准化。这不是对技术的反叛,而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坚守。
毕竟,当所有网站都变成AI的“饲料加工厂”时,至少那些拒绝被算法驯化的“数字原始部落”,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向AI宣告:我们不生产数据,我们只是数据的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