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油罐应该归我们!”大嫂一进屋,就径直走到碗柜前,夺过油罐护在胸前。
这是老父亲入葬后的第二天,大嫂却等不及要来分家了,带着麻袋闯进阿全家。阿全被迫请来叔伯兄弟前来见证。
整个分家过程,大嫂都死死抓着油罐不松手。这让叔伯兄弟很是费解,只有阿全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老父亲曾告诉阿全,那个油罐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是他们家的传家之宝。
阿全看了看大哥,以前大哥对他极好,奈何娶了一个这样的大嫂。阿全叹了口气,让他们将传家宝拿走了。希望大哥家以后的日子好过点吧,阿全以德报怨地想着。
自从有了传家宝,大哥家的确顺风顺水。两个女儿早早便外出打工减少负担,补贴家用,儿子能打工了,举家外出打工,家境一天比一天富裕。大嫂每次回家,都是光鲜亮丽,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一个比一个贵重,让村里人羡慕不已。
与大哥家相比,阿全家则极为凄惨,简直天壤之别。
后来村里人得知那个油罐是个传家宝,村里人个个都说阿全傻,怎么就让那个女人将传家宝抢了去。为此,阿秀还和他闹了好几次。
阿全也没生气,只是在阿秀面前念叨小时候大哥对自己的好,并要阿秀坚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传家宝这件事就像是阿全的把柄,让他变得格外体贴,阿秀累了,不高兴了,叫阿全往东,他不会往西。有时候阿秀觉得,没这个传家宝还挺好。
阿全儿女自小懂事,读书认真。阿全两口子节衣缩食,一年到头没吃几次肉,不买几件衣,日子过的清苦,大多都是为了省钱给孩子读书。村里人见阿全日子过成这样,纷纷在阿全耳边念叨:让三个孩子少读点书吧,出去打工,补贴家用,日子才会过得好!
阿全则笑笑:“养儿不读书,犹如养头猪!”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子女都大学毕业了,阿全家也终于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日子虽然好些了,但是阿全两口子还是省吃俭用,说是要给儿子存钱娶媳妇。
村里人又看不过去了,又是纷纷劝诫:你学学你大嫂,女儿嫁人时多要点钱,回头,不仅儿子娶媳妇钱有了,自己还能有钱享福。
阿全却说:“嫁女儿,又不是卖女儿!”
村里人个个恨铁不成钢,都认为阿全傻得不可救药了。这不,当得知大哥生病了,阿全还提着果篮去看望,临走时还要给大哥塞几百块钱。大嫂却认为阿全是来看她笑话的,始终没有给好脸色看。
这么多年来,大嫂都比阿全过得好,总是以俯视的眼光看待阿全一家,现在落难了心理落差极大。然而,就算自家富得流油,却只顾着炫耀那大金链子,从来没有给侄儿侄女们买一颗糖。
自从阿全的儿女都毕了业,一村人对阿全的态度才有所改观。儿女都回乡工作,儿子当了村官,两个女儿都在国企上班。阿全成了十里八乡最出名的人,提到阿全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有远见。就算之后,阿全傻得嫁女儿时赔了钱,傻得有钱不买大金链子,傻得不肯去城里享福……
阿全是很傻,傻得大嫂跑到他面前大骂阿全给了她假传家宝,而阿全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气得大嫂将那个油亮的油罐一把摔成了两半。
村里人也传开了,说阿全的老父亲把真的传家宝留给了阿全,大嫂拿的那个是假的。
阿秀也忍不住好奇询问阿全:“阿爹是不是把真传家宝留给你了?”
阿全笑了笑,一把抱住阿秀说道:“你就是我家的传家宝呀!”
阿秀一把推开阿全,脸颊绯红,再也不敢问传家宝的事了。
后面这些年,阿全两口子还是生活朴素,虽然儿女都有出息,他们还是在家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过日子,生活幸福甜蜜。而大嫂家因为大哥的病,一落千丈。嫁女的钱,都给医院了。买的大金链子也早被儿子败完了,儿子始终没成家,一个人在城市的灯红酒绿间流连忘返。
当大哥病发,找不到车,还是阿全连夜喊儿子开车回来送往医院,可是为时已晚。事后,大嫂却不领情,逮住阿全就破口大骂,骂他耽误了大哥的病情,骂他给了自己假的传家宝。
丧事完毕,阿全子女也问他,爷爷是不是将真的传家宝留给了他。
阿全回:“我们家哪有什么传家宝。所谓的传家宝就是被你们伯母夺去的那个油罐。”笑了笑,“要说其他的传家宝,我们家还真有!”
几个儿女顿时来了精神,想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什么?”
阿全看了看阿秀,语重心长的说道:“就是你妈呀!当你伯母‘老东西’。‘老东西’叫你爷爷时,你们妈‘阿爹’‘阿爹’地叫;当你伯母看到爷爷摔倒时避而远之,你妈却是远远跑去扶起;当你伯母嫌弃爷爷脏时,你妈为他洗澡洗衣服;当你伯母不肯养你爷爷时,你们妈毫不犹豫地说她养。”
阿全儿女们顿时恍然,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伟大。
过了许些年,大嫂也得病去世了。然而她儿子变卖家当时发现,那个油罐居然是一个玉器,价值不菲,可惜被摔坏了。
就此,那个家里空空荡荡,没有了一点值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