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不好,仍然坚持写。没什么新鲜事可说,依旧提笔写。总感觉有东西想要表达但技巧过于拙劣,继续雷打不动地写。为什么要写作呢?看了一上午电视剧,下午刷了两个小时短视频,心生愧疚的我,构思文章前反问自己。或许,我真正想要的不是追剧或刷视频时体验到的短暂麻醉,而是灵魂深处精神世界的充实。因为渴望拥有高层次的愉悦,所以我选择写作。
毕淑敏曾说:“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毕淑敏的文字,每次拜读她的文章时,我的内心或受打动或受启发。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不关事业,无关爱恨,仅供自身。至今,我还未为我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但隐隐觉得写作正陪我走在开疆辟土的路上。
每每心情不好,写作是排忧解难的神器,万般惆怅用文字表达,抒发一番便通体舒畅。每每有所思考,提笔写作,记下那些略过心头的烂漫,文字见证我从何处来且当下处于何种状态。每每太过放纵,沉溺于电子娱乐产品无法自拔时,写作是救生圈,坚定地将我拖回岸上。写作盛放我的情绪,收纳我的想法,涵养我的精神。写作可真是安放精神的好帮手啊!
我的自卑深入骨髓,我的自信心少得可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弄丢了自己,眼里没有光,心中无梦想。我未察觉我很重要,同时我真的不认为我很重要。因此,有那么些年,我沮丧地活着,颓唐地活着,糊涂地活着。日子倒也能过,但始终感觉没有味道。无论悲喜,不论境遇,时间天使会公正地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时光像长了脚似地,走过一天又一天,跑了一年又一年。如今的我已经不是那个妄自菲薄的青年。不再自轻自贱,不再满腹牢骚,不再杞人忧天。我选择晴天爱晴,雨天爱雨,活在当下,怡然自得。
之所以有如此转变,是书籍的滋养,是写作的熏陶,更是岁月的馈赠。尽管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爱玩手机,爱看电视剧,爱刷短视频,但我还是会要求自己每个星期抽出时间读书、写作。不知不觉,我变了,我眼中的世界也变了,变成了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
阅读拓宽眼界,写作提升思想,读写升华精神。无论性别,不论出身,不管美丑,我们都可以靠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大脑、高效的行动搭建精神的小木屋。正如毕淑敏所言:“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个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搭建小屋,安放精神。就让写作来帮忙吧!让它为我们运来搭建房子的钢筋、水泥、混凝土,为我们搬来装修房屋所需的油漆、地砖、木材,为我们拉来布置新房的家具、家电、装饰。有了精神的栖息地,我们可能住得不豪华,但我们可以过得充实且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