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随笔||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作者:李艳清   发表于:
浏览:112次    字数:2922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55篇, 月稿:0

  大巴经湟源县境进入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地界,迎面横跨公路、造型别致的龙门出现在了眼前,一些游客在拍照,我们也停车下人。此时,看到弧形龙门横梁上“中国原子城”五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骄傲地告诉你已进入原子城景区;再看右侧高高耸立的立柱上镶嵌的“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这句话,直冲脑门,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作为在青海四十多年老兵的自豪感也陡然而生;紧靠立柱底座前的六位科学家站像群雕,铁骨铮铮,义薄云天,气冲霄汉,令人肃然起敬。遂问,以前来过原子城多次,并未见此景?一同行者答“是建党百年庆典时,当地所建。”

  对原子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的历史地位、国际影响,早已耳熟能详,但高度凝练成这句“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还是第一次看到,直呼“提炼得好!”“升华得好!”

  此行,是“七一”前夕西宁市城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部分老兵党员到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再次接受红色洗礼。

  走进原子城纪念馆,看到一帧帧影像资料、一段段文字介绍、一件件实物展示,你就会感到“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

  新中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祖国山河,面对以美帝为首的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虎视眈眈、核讹诈核威胁不绝于耳的狰狞面孔,只有以核制核,才能争取到相对长期的和平环境,进而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挺起脊梁,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45年8月6日, 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至此核威慑影响了整个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这个核大国就曾多次给我国带来核威胁。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多次公然威胁将这一武器使用于中国,借此恐吓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攻势。1955年金门马祖危机,美国要对中国大规模核攻击。1958年炮击金门,美国欲让厦门变成第二个广岛。面对威胁,毛泽东主席带领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妥协。毛泽东曾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自此,中国高层誓言“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并于1958年始,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建设研制基地。自此,以王淦昌、邓稼先、周光召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立志“以身许国”,决然赶赴基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自此,上千名大学生以及数以十多万计的工人、解放军战士来到这里,隐姓埋名地奋斗了30多年。

  中国的科学家们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气概、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气魄、置生死于度外的牺牲精神,仅用短短5年多的时间,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核试爆的惊天一响,成为影响世界军事平衡的核力量。1967年6月17日氢弹在同一地域的试爆成功,更将中国的核力量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两次巨响,正式宣告了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势力凭借核武器对中国核讹诈叫嚣的破产。

  中国“争气弹”(原子弹)“争光弹”(氢弹)的研制、爆炸成功,切实让中华民族在国际上挺起了脊梁,自此中国人民大可以在西方面前扬眉吐气了!“两弹”诞生之地,必然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研究制造核武器,完全是因为在他国的核威胁下迫不得已而为之,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禁止乃至彻底销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至于原子城的基本概况,我曾写过一篇《走进原子城》小文,“冬歌文苑”于2021年6月23日推出,这里不再赘述。所不同,原子城纪念馆为突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于2022年进行了“改陈布展”,现正以全新的视角迎接观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当地大放异彩。如在“时代楷模纪念馆”,一位“忠诚、为民”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观众面前,他就是中共青海省委原常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省人大原常务副主任、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专职常务副总指挥尕布龙同志。我们当天参观了“时代楷模纪念馆”,再一次感悟了撞击心灵的“尕布龙精神”。

  尕布龙同志1926年出生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一个贫穷的蒙古族牧民家里,后成长为一名英雄的抗美援朝战士。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务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组织上让他担任西宁南北两山绿化的专职常务副总指挥。从此,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这两架荒山。十载义务劳动,汗水染绿荒山。10年中,尕布龙泡在南北山林区的劳动日达3520天,而且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亲自上山值班,10年来从未间断。他每天早晨7点前就背着水壶和干粮步行上山,与植树工人一道挖坑、栽树、浇水,中午靠在树上喝口开水啃口干馍。在这10年中,他没拿过一分钱的报酬。家里办起“牧民店”,免费服务三十年。省委书记两次动员他搬进省长楼,尕布龙都是那句话:“我在牧区当县委、州委领导近20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会藏语和蒙语,可以给来省城求医、办事的藏、蒙族牧民当翻译。如果搬进省政府大院,大门口有岗哨,牧民找我就不方便了。”30年前,他把自己住的4间平房用土坯隔成了5间半,半间当自己的卧室,其余5间共搭了11张床。他用自己的工资购置被褥和羊毛毡,免费为来西宁治病、办事的牧民提供服务,成为闻名全省的“牧民店”。从政为民五十秋,女儿至今执牧鞭。尕布龙的女儿一直在草原上,放牧着牛羊,谨从父教,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

  “暖语亲民政若和风拂西海 冰心律己人怀高格仰昆仑”——一副悬挂前厅的楹联苍劲有力、饱含深情,却依然写不尽优秀共产党员尕布龙不谋私利、心灵纯洁、两袖清风、朴实无华、宽厚仁慈、精神高洁的一生。

  纪念馆从“追梦赤子心”“拳拳公仆情”“余生化青山”“正气参天地”四个版块、七个部分全面再现了尕布龙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整个展厅以讲述尕布龙精神为主线,凝练出尕布龙“忠诚为党、不忘初心的奉献精神”“心系群众、一心为公的公仆精神”“生命不止、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四大精神。

  2011年10月8日,尕布龙在西宁病逝。2016年,中宣部授予尕布龙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尕布龙肩扛铁锨、布衣胶鞋、满身泥土的伟岸身躯,永远地留在了西宁南北山的沟沟壑壑,刻印在了一道道山梁上。

  纪念馆的解说词写到:生命可以燃尽,但精神之火不会熄灭。楷模不朽,浩气长存。每一个时代楷模都是一面鲜艳的旗帜,让这面旗帜在海北的天空迎风飘扬。让我们学习尕布龙精神、传播他的思想、探知他灵魂深处令人深思的精髓。让尕布龙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惊人的操守绵长流传,激励更多共产党人躬行践诺、律严戚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牧民省长”“人民省长”,这才是人民需要的公仆。

  在参观现场,当我们又一次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宣誓时,胸中沸腾的是挺起脊梁的自豪、奋进新时代的自信、实现伟大复兴梦的自强。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有“红船精神”引领,有“两弹一星精神”扬威,有“尕布龙精神”为民,中华民族的脊梁会挺的更直更有力量!

  2023年八一前夕于西宁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3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