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革命的圣山,对井冈山印象是从小学课本《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初中课本《井冈翠竹》,毛主席三首词《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得来的,情系魂牵,对革命圣地心仪已久。
2023年6月,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有幸前往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学习,车辆行进去井冈山市茨坪的公路上,沿线反映井冈山红色风貌的雕塑不时从眼前掠过,有迎风狂舞的红旗,有闪闪发光的军号,有高高举起的火炬。真的到了魂牵梦萦、念念不忘的革命圣地井冈山了。
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不仅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更是一种象征、一种信仰。6月9日下午,细雨沥沥淅淅,冒雨去井岗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茨坪中心景区主要的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陵园内人潮如涌,各地参观者纷至沓来,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历史,找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答案。大家的心情倍感沉重,有一种氛围让人自然而然的肃然起敬。在这里,心灵可以得到净化。学员们屹然挺立,聆听先烈的英雄故事。一位身着解放军预备役讲解服的女军人,英姿飒爽,饱含深情讲述井岗山革命史,情节直击人心,几度哽咽潸然泪下,听众沉浸其中泪花盈目。雨越下越大,一时间,我们分不清楚那些是泪水,那些是雨水!焉知,这一天的雨水不是老天爷的泪水?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景,情景交融,震憾人心。在井冈山烈士陵园,一种浩然正气惊天地,泣鬼神!
10多分钟的讲解,跨越时空96年。历时两年四个月的斗争岁月里,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里开辟,伟大的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讲述了井冈山以4.8万余名烈士的鲜血拉开了中国革命由失败渐渐走向成功的序幕。在烈士史料陈列馆里,通过一幅幅照片、一件件遗物、一篇篇文章、一则则故事,了解那段艰苦卓绝又热血激昂的革命岁月,缅怀在红色土地上战斗牺牲的革命先烈,学员无不心潮激荡,热血沸腾。毛主席和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只有二年多时间,但正如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对随行人员说的:“井冈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没有井冈山的斗争,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到茅坪八角楼开展现场教学。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经常在茅坪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把这栋房子叫做八角楼。沿着窄小的木梯上到二层,是毛主席当年生活和工作的房间。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竹筒铁盏青油灯等物品,都是毛主席和贺子珍同志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望着这简陋的房屋,无比的敬仰之情涌上心头,这八角楼那微弱的油灯之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万丈光芒。毛主席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坚定了边界军民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意志之坚韧,其斗志之卓绝,其气势之雄阔,令人不得不发自肺腑由衷地感到钦敬。
又到小井红军医院开展现场教学,小井红军医院始建于1928年,取名“红光医院”。是一楼一底两层黑色的木楼,里面陈设十分简陋,医疗条件非常艰苦。面对敌人的枪口,伤病员们忠贞不屈,视死如归。医院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在述说着那段腥风血雨。曾志同志的墓就在小井红军烈士墓边的一个山包上,上面镌刻一行字“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几个字。不看墓碑,你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方矮矮的坟墓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同志的墓地。当年任红军医院党总书记的的曾志,挺着七个月的身孕,砍木头,挑砖瓦建起了这间医院,日夜看护过这些红军伤员。所以,在七十年后临去世前,她特别交代家属将自己的部分骨灰葬在红军医院旁,她执意要在这方矮矮的坟墓中继续看护着她曾经的病人。凝望着这块朴素的墓地和最普通的墓碑,面对高贵的灵魂,学员们不由自主的低下头,弯下腰,鞠躬,鞠躬,再鞠躬!
通过专题讲座+实景体验+现场教学,让我们领悟了一种革命斗争精神,这就是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精神穿越时空永放光芒,穿越时空永远延伸,穿越时空永在心间。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学习井冈山革命先辈为初心使命永远奋斗的精神,思想受到洗礼,心灵产生触动。一次又一次走进井冈山各个革命遗迹,我的身体和灵魂,与井冈山贴得更近,更近。在实景体验和现场教学的熏陶中让革命精神、爱国情操、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这次学习教育活动虽然短暂,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锤炼和精神洗礼。
聚集在这片红色热土,心怀无限的思念和感恩。井冈山盛开的美丽的杜鹃花,是革命先烈鲜血哺育成长绽放。生在和平年代,站在杜鹃花开的地方,更当思今日幸福来之不易,应当心存感恩,奋进不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