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妈妈说,带外婆去马嘶看病,去东莞就去龙叫渡头......我做梦都没想到,如今我已成为园洲马嘶村的媳妇。
喜欢上文学后,知道了身为一个写作者,理应对本土的一些人文历史要有个详尽的了解。在《博罗文物志》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则记载大文豪苏东坡到惠州第一站游罗浮是在泊头(今义合村)登岸的。后来在一次博罗县举办的“家教家风征文赛事”中,我们园洲有11位作者获得了奖项。在聚餐中,得知已在义合村勘察出苏东坡先生登岸的埠头。当时大家都特别的激动和兴奋。都期望能到现场一睹千年遗址的芳容。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2016年3月30日,在博罗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一行15人到我的家乡园洲进行一次“新园洲,新风彩”的采风活动。由园洲镇委宣传办与文化站李站长等人员的盛情陪同下,我们参观了苏东坡游罗浮泊岸的千年遗址。不久又在6月30号传来喜讯。“博罗东坡文化研究学会”在园洲文化馆落户。作为园洲本土文学爱好者,我感到非常的振奋。它的成立,掀动了多少文学爱好者的心,唤醒了多少文学爱好者沉睡的心灵。我常对文友说,我们园洲的文学爱好者有自己的家了!我是园洲人,我感到骄傲!加入该学会,与老前辈们一起探讨学习,是我毕生的荣幸。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又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然是一个率然纯真真性情,高品格的人。”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广泛流传,历久而不衰。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园洲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园洲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加上大文豪苏东坡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太多太多值得后辈去研究、去传承、去发展。
身为“苏东坡文化研究学会”一份子,我要努力向上,做一个对学会有贡献的人。
写下一首打油诗以表喜悦心情。
东坡美诗篆刻留,豪情壮志人赞优。
今晨卷帘人不在,是非已过许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