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王树民:一个淡出人们视线的地方

作者:王树民   发表于:
浏览:80次    字数:3693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70篇, 月稿:0

  人生历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人曾经相遇面对,有许许多多的事曾让人铭记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令人时常念起。这一切的一切,正是构成了生活中的七色光、多棱镜。

  今天我要讲的即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众人注目的地方。现在虽然已经很少被人提起,但它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浪花却永远不会凋谢。

  大寨,山西昔阳县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在六、七十年代风糜了全国乃至世界。相传,大寨是北宋年间宋军的一个驻军营寨,据说当时守军建有两个营寨,大的叫大寨,小的叫小寨。这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解放后,从53年开始,大寨人在陈永贵、郭凤莲的带领下,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功夫,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亚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工程)。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视察参观过大寨,来自海外地区的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万多人也来此观摩学习。

  当年的大寨,名贯中外。六、七十年代的大寨,可以说,与大庆相得益彰,是我国工农业战线上的两大“王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小学的课本里,大街小巷的墙壁上,有线广播、电影画报等等,凡是能够眼见耳听的地方和形式,都突显着与“学大寨”运动的相关内容。全国各地去大寨学习参观的人流一批接着一批,几乎是天天络绎不绝。我们这里虽然距离昔阳县比较近,但交通十分不便,火车、汽车均不相通。县里为了响应号召,掀起“学大寨”运动的高潮,就组织各公社、各村的有关人员,背上行李,带着干粮,步行两天,也要实现现场参观的愿望。

  当年的“学大寨”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仅有十岁的我,虽然没有能力与大人们一道,投身到这个时代的浪潮中,但所经历的和见证的,已然刻在了记忆之中。

  翻地、垫地,成了“学大寨”运动生拉硬套的模式。“挑灯夜战”成了“学大寨”运动时髦的忠诚。

  凡事如果死搬教条,追求形式,违背客观规律,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学大寨运动”就其出发点而言,是借鉴成功经验,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因地制宜地在广大农村实现的一次“深入革命”。但随着运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个别地区却走了不少的弯路,只注重大规模,大形式,大动静,大场面,而扭曲了实质和内涵,为这项运动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记得那时片面地提倡深翻地、多垫地、平整地,致使原有的地块、地界被打破,原来的肥沃土壤被改变,深翻出来和从土堰劈下来的生土盖上了一层。其结果违背了规律,忽略了生土不长粮,长粮养三年的农谚,致使原本高产的肥沃土地却成了既难耕种又欠收的孬地。

  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是“学大寨运动”的显著标志之一。

  那两年,尤其是到了秋后和冬天,这项运动自然也就掀起了高潮。无论走到哪里,映入眼帘的基本上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横幅醒目,人叫马欢。”肩挑手提,车拉扛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壮观的场面震撼人心,以后再也没有见过此等景像了。为了促进运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各地都因地制宜,培养树立自己的典型,以便互相参观、取经、学习。河北省就曾有遵化的沙石峪,成安的何横城,我们邢台同样也有前南峪。那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号就是“远学大寨,近学xxx!”客观地说:学大寨运动,在贫穷落后,主靠农业解决温饱问题的特殊年代,也是一种探索、突破的大胆尝试。尽管其过程和效果不太完美,但其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仍然值得肯定,对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功不可没。

  时代骄子,风云人物,为学大寨运动增了光添了彩。

  随着“学大寨运动”的逐步深入,由此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也就层出不穷。最为著名的当属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他作为中国农业战线上的领军人物,享誉国内外,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政治家。河北省的吕玉兰,是这一运动造就出来的又一个“巾帼英雄”。带领全村人战天斗地,治理荒沙,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丰产田,为全国开辟了治沙治碱之路,提供了成功的一整套经验。她荣幸地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表扬,被提拔到省委副书记的重要岗位。后来居上的大寨支部书记郭风莲,继续沿着前辈开创的道路,治山治水,取得了新的成效,理所当然也成了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

  作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可以说大寨在中国历史上彪炳千秋。它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渐由幕前退入了幕后,由主角转换成了普通的一个山村。回过头来看,它所走过的路,所经历的跌宕起伏,足以让世人深深折服,钦佩有加,其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会被永远地传承下去。

  2005年的5月2号,我与好友一行4人怀着向往已久的仰慕之心,踏上了这块富有传奇色彩,且让世界瞩目的地方,亲身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走进大寨村口的那一刻,在浓烈的红色氛围包裹中,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改革开放的气息扑面而来,与传言中守旧的大寨完全不同。一面巨大的红旗造型,覆盖在左边的山坡上,“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显得非常醒目。街道两侧,门店、摊点、酒店栉次鳞比,商品经济的味道已经显得十分浓厚。在期待和好奇中度过了一个夜晚,第二天上午首选之地一一大寨展览馆。

  村南虎头山的半山腰处,一座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古式朴素、以石材为主的民式纪念馆赫然在目。步入馆中,一幅幅巨型照片,记录了大寨发展变化的历史。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精神。参观完整个展室,站在纪念馆的门口,想象中一幕幕场景展现在眼前。贫困的大寨,饥饿的大寨,落后的大寨,让这里的人们吃尽了苦,受够了罪。穷则思变,穷则敢变,从1953年开始,全体村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斗,经过十年艰苦付出,终于斗出了一个新的大寨,一片崭新的天地。靠着双肩和双手,凭着铁锹镢头、大锤钢钎,担土垫地,砌坝垒堰,把深沟变耕地,将坡地变梯田。苦战合作沟,三战狼窝掌,5年时间,把4700多块零散坡地改造成了近2600块平展的地块,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00余公斤提高到了700多公斤,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上交国家,支援更加贫困的地区。大寨的奋斗经历,为全国提供了从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的宝贵经验,树起了一杆“中国人民有志气”的猎猎大旗。

  虎头山,山体不高,山势也不陡峭,只是远看它的形态极像一只面朝东方的卧虎,故因此而得名。我们循着正在修建的石阶小径,来到虎头处,一块刻写着“虎头山”的巨大标志石,雄踞眼前。伫立远眺,思绪感慨一齐涌出。“虎头”威严雄猛,按风水而论,它应该是大寨的“护佑符”,镇村之宝。可翻开历史,非但没有给该村带来吉祥安康,反倒成了恶运的象征。只有在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只有在当家做了主人的劳动人民的不懈奋斗下,才能改天换地,从贫穷走向温饱,从安居乐业走向兴旺昌盛。

  来到陈永贵的墓地,其碑、其雕像折射出一种时代性的风韵,表达了大寨人世世代代对这位“功臣”的敬爱与尊重。花岗石砌成的118个台阶,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其共分三段:第一段,38阶,象征着陈永贵38年的党龄。第二段,72阶,象征着陈永贵走过的72个春秋。第三段,8阶,象征着陈永贵在中央工作的8年时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不提倡身后被树碑立传。但作为一个对百姓有着巨大贡献,且对全国农业改革发展起到过十分重要作用的人物,用适当的方式加以纪念,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停步,将是功利千秋的大好事。

  我们慕名一定要看看大寨当年三战的“狼窝掌”,渴望能够实地感受一下那种让人壮怀激烈的气氛。它原来是大寨7沟8梁一面坡中最长、也是最难治理的一条干石沟。面积87912平米,沟深坡陡,灾害频发。大寨人不信邪,不言败,十年间,进行了顽强彻底的征服治理。经历了成地块,被水毁,再整修,再冲毁,连续三败三治,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此号称恶战、名战,“三战狼窝掌”。果不其然,站在最高处向下望去,一层一层平展肥沃的梯田,像一页页史册,记录了大寨人民流血流汗不流泪,敢与老天争高低的光荣历史。据介绍资料所记载:共筑坝16条,动土方42.82万立方米,石方7621立方米,成地150余亩。

  当我们启程踏上归途的那一刻,回首望去,村中南北的一条沟,沟西一排排的古老窑洞,用自己的沧桑讲述着大寨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沟东一幢幢新式楼房,昭示着今天大寨勇于革新,蓬勃向上的业绩。

  对于大寨,曾有人表示了异议,归结为完全的“政治产物”。如果亲自去实地观摩感受一下,这种异议会很快消失。客观讲:当年的大寨,在那样的背景下,附着一些政治因素实属再正常不过。无论到什么时候,不管如何发展变化,从历史角度评价大寨,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被世人称道。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又过去了近二十年,我确信,现在的大寨肯定会与时俱进,用实际行动和新的成就,将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新型社会主义农村,再次展现在来访者眼前。

  期待有朝一日,重登虎头山,分享新的感悟和喜悦。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4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王树民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感悟

查看更多人生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