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立于讲台之上,眼里所见便是寰宇,心中所思就是苍灵。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的功用。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的幸福感是什么?多年寤寐而思,却总不得要领,直到我看到了林崇德老先生的那句话,才仿佛有所领悟。
林崇德先生说“作为老师,我已经感到深深的幸福,我的幸福源自于我实现了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教导,培养出了超越我自己,值得我自己崇拜的学生。”知晓这句话以后,我便以此言作为衡量教师幸福感的法码。
可是当我有了这杆秤以后便总感觉自己为师的路走得很失败,一点都不幸福:因为那些孩子无论有多么优秀,可最终都掉进了生活的泥淖里无法自拔,更惶言自由且纯粹的灵魂,坦荡且宽广的心胸,高尚且伟大的志向,温暖且恒久的感情……
再又想林老先生何以能讲出这样的话呢?原来林老先生从教一生,培养出了88名博士,其中有62位晋升为教授,6位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另外全国师范院校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有一半都是他的学生。他才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我羡慕并崇奉这样的老师,我理解并赞同他对“教师幸福”的定义,然而这样的定义于我这样的普通中学的教师合适吗?
林崇德,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他所拥有的学养之厚不是我辈可以比及,他所立身的舞台之广也不是我辈能够比肩,他所面对的学生之优更不是我辈能够拥有,所以把“培养出了超越我自己,值得我自己崇拜的学生”作为教师“幸福”的定义,于我而言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我需要给自己的幸福重新定义!
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现在每一节课我几乎都是带着期望而去,满载收获而归,心里美滋滋的,走路也轻快许多。每每激动之时,我都会跟学生说,从教这么多年,到如今我才感到做一名教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这幸福便是灰烬中有一个新我的诞生。
一届学生刚离开,又有新的学生立在眼前。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观照现实的习惯,提升评断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的责任感,不把书读死,还语文以原貌,我要求学生在课前三分钟里安排一些活动,可以是“名作我讲”,可以是“新闻面观”,可以是“杂症包治”,也可以是“你捧我哏”“我思我在”……活动进行近一个月,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与智慧,以及他们的谈吐与风貌总能让我叹服,尤其是他们的思想与智慧总能给我以启发,使我明白我之所以能由一名中师生站立在今天高中的讲台上,无他,全是学生教得好的原故。是学生教育了我,启发了我,反哺了我,使得教师的工作不全是蜡烛对自我的毁灭,更有光明映照了自己的摇曵。
那一天的课前三分钟,学生在讲台上解读普希金《我的名字》这首诗。这孩子首先给大家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朗诵,缠绵悱恻,意韵悠长。然后十几秒的停顿后,他瞪起圆鼓鼓的眼睛说:“人家皆言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我并不这样看。”同学说:“更应该把它看成一首哲理诗,启发我们人生之要务就是为我们的名字赋上一定的意义。”“在这首诗里,普希金为他的名字赋上了温柔与陪伴,勇敢与坚强,光明与希望等内涵,现在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名字负责,让它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明色彩,给人无限充能的力量与精神的代名词。你把自己铸造成什么样的人,你的名字便有什么样的内涵:我勤奋,我的名字便是勤奋的代名词,我幽默,我的名字便是幽默的代名词,我勇敢,我的名字便是勇敢的代名词。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为自己的名字赋上正能量。”
有感于孩子的发言,我给他们讲了大仲马的故事。
大仲马青年时期相当落魄,四处流浪。一天,他到了巴黎,他期望父亲的朋友查尔斯叔叔能帮助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前去面试:
“数学精通吗?”查尔斯问,大仲马羞涩地摇头。
“历史、地理怎么样?”大仲马还是不好意思的摇头。
“那法律怎么样?”大仲马窘困地垂下头。
查尔斯接连的发问,大仲马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没有任何长处,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到。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查尔斯最后说。
大仲马羞涩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住址,转身要走,却被查尔斯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
大仲马终于有一项得到查尔斯的肯定,整个人仿佛受到了鼓励一般,在查尔斯的培养与教导下,从此迈着自信的步伐走向了他未来的人生,写下了数十部享誉世界的名著。
我告诉学生:“这个故事不是文学杜撰,而是历史真实。从大仲马的成就中就可知道能写好自己的名字对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有多重要!从普希金的诗歌里就可知道立志赋予自己名字以正能量对一个人的一生成就有多重要!”
学生听到这个故事,便不自觉地纷纷拿起了笔在草稿纸上涂写,我知道他们在写自己的名字,看能否把自己的名字也写得很好。他们在随时记下思想的火花:一个人终身的任务便是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一个品牌;抑或是写好自己的名字便是自己美好人生的开端……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课前三分钟,单就高中教材,普希金及他的《我的名字》这首诗几乎不可能成为大家学习的内容;没有同学们的课前三分钟,我不可能把这两则材料串联在一起陈述自己对“名字”的认知,也不可能启发学生明了这些道理。是他们开我思想之门,让我把知识之水激活,于是学生受益,我更受益。
回首这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有多少知识的架构与智慧的启迪不是归功于我的学生?否则我怎能在今天的讲台上呼风唤雨,随心所欲?
在平日的课堂上,遇到一些发散性问题,我总喜欢让学生们敲敲自己的脑袋,告诉他们,人之区别最大不是长相,不是家庭,而是认知,是我们的脑壳子,我们的思想。
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道尽了思想的重要性。我告诉学生:生命是卑微脆弱的,如一根苇草,可是只要他拥有了自己的思想便变得强大无比。
也许是因为这样的教导,也许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力行,学生只要对问题有了自己新的认知便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而我也在他们的思想里如贪吃的猫儿一般总是享受思想的盛宴。
比如有学生解读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说:“人们大都认可王国维先生对此句的注解,即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这个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可是我在昨夜的读书中有了另一种新的解释。”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执着、痴迷;“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释然、放下。因为“灯火阑珊处”,光影是暗淡迷离的,谁又知那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虚幻?然而无论是真实还是虚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寻他千百度”的过程,至于最终的结果如何,又何必那样纠结呢?凡事只要我们做到了因上努力,那么果上就随缘吧。”
立于台下,我看着那孩子一脸淡定超脱的模样,不禁对孩子这样认知而欣喜若狂,其他同学也佩服得五体投地,此时掌声早已不绝于耳。我只以闻一多《红烛》中的“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便结束了那日的课前三分钟。
荀子的《劝学》已结束,单元内容还未上完,一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呈上了他的《“劝学”新说》。
他说:“迄今为止,我爸妈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等你考上大学了,你就轻松了’;然后他以此类推说`到了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你就轻松了’;到了职场,`买了房子,娶妻生子日子就轻松了’;再往后`孩子长大就轻松了’;再往后‘躺在墓里就轻松了’……然后他得出的结论是“父母及社会以此劝学,无疑是给我们画了一个又一个的饼,而当我们去追求这样的画饼人生时,无疑又是一场又一场的望梅止渴的骗局。”他说:“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去学习,学习才具有无穷的乐趣;用学习来过滤掉人世生活的纷繁与芜杂才是学习最有价值的功用。”他说:“许多人都会说高考能过滤掉学渣,却不容易过滤掉人渣,这是我们教育的功利化的结果,唯有还教育以本来面貌,人渣才会渐行渐少……”
当我听闻他的文章,不禁为之赞服,他对学习的认识与期待,对目前教育的长处与缺处,以及他面对这一切的渴望与无奈都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流露。这是一位学习的热爱者,生活的思索者,是他让我看到了大片茫然眼睛背后的那双生动的眼神,让我欣慰也让我满足。
那堂课至今仍历历在目,那哪里是一堂语文课,简直是一堂吵架课,可是这架却吵得我心舒坦至极。
课前三分钟,一女孩走向讲台,她要向大家讲女权主义的内容。她在列举了社会对女性一系列的条框束缚后说:“我一直认为所有人都应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被性别这种落后观念束缚住,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女性,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妻子和妈妈。”
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是一个男孩站起来细数男性在今天所承受的来自于自身、家庭、社会的压力,他说:“女子进可与男子同战学场、职场,退可缩身于家相夫教子,可男性,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行业内卷又这样猖狂,压力有多大!设若缩身于家相妻教子,则又被冠以吃软饭,被社会瞧不起。所以这个社会最终承受最大逼迫的是男子!再加上社会上女子女性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有时候男子连娶一个媳妇成个家都感觉到力不能及,又还有什么底气在社会上挺直腰杆?”
随后另一女孩站起来说:你说的那些不能说不是事实,但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女性,如果忘记了自己是女性,就能成功;而男性,忘记自己是男性就会失败’。“试想社会为什么会有此说法?这不正好说明在这个社会,男性或男性化的女性更易成功的事实?在如此事实面前,男女能平等?”……
一堂课,几乎每一个人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表达对女权主义思想的认识,以及对男女平等的看法。有人说男女平等就像函数一般,无穷接近但终究不能并驾齐驱,也有人说男女不平等是因为男女在家庭与社会里的生产力不同,假若有一天,女性与男性一样能够占有同等的生产资料,拥有同等的生产力,男女终究会平等……
也许他们的思想是浅视的,言语是过激的,然而在这个阶段能够拥有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这样的见识,不得不说他们是有自己的思想与认知的。置身他们之中,常为他们的大胆而担心,又常为他们的独到而高兴,更常为他们的智慧而折服。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我则要说“我在故我思”,我思考是我生命得以存在的证据,我存在是我能够思考的凭依。生命因思想而伟大,思想因生命而有根脉。
分秒构成日子,点滴汇成智慧。日子因分秒中的收获而幸福、而快乐;智慧因点滴的积累而充实、而饱满。为师近三十载,一直觉得不是我教了学生,而是学生教了我,是他们让我年轻、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而这些不正是一位老师深感幸福的原由吗?
回过头来反思:我没有林崇德先生那样璀璨的教学业绩,也没有林崇德先生那样深厚的专业素养,更没有林崇德先生那样宽广的人生舞台,我有的只是这四角墙壁里的百十双时而迷茫又时而坚定的眼睛,只有这三尺讲台下的时而勤奋又时而懒散的身影,但就这样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是他们梳理了我的知识体系,是他们启迪了我的智慧灵光,也是他们让我找到了我的快乐之缘:有什么快乐能与自身成长的快乐相比?有什么幸福能与心灵受到滋养的幸福相比?因为在为师的近三十年来,虽人日渐老去,可心日渐年少,如今的我已变得口吐莲花,随心所欲,如燃烧的烛焰,正摇曳着它优美的身姿,幸福地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