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清明祭扫婆婆三十年

作者:喜闻乐见   发表于:
浏览:10次    字数:4964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1006篇, 月稿:918

  清明祭扫婆婆30年

  杨少校/文

  又是一年清明节,人间真情,不会忘记,天涯海角,没有距离。我们一家人又要去婆婆墓地祭扫。这是我家的传统,表示不忘先人的家风。

  婆婆是葬在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一个星火燎原的地方。谓称美女晒羞的小冲,一个叫龙骨岭山脉延伸绿树成荫的背脊上。墓地修在周围拥有一片竹林、一个私家茶园的绿茵山坡上。山脚下是一片农田,半亩水塘,几垄疏菜,半山腰旱地种植油菜、黄花菜和时令经济作物。一年四季山野呈现的美景,体现着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时代画卷。

  由华国峰主席主持修建的韶山灌区富饶之水,从龙骨岭的山脚下缓缓流过,穿越历史的悠悠岁月,奔流不息咏唱丰收之歌。

  婆婆的坟莹掩映在小镇这片繁华的风水宝地,山青水秀之间,看似一座孤坟,但透过竹林折射的光芒,日看农田万倾,晨听鸡鸣狗吠,夜观万家灯火,似乎不寂莫。

  你看,小村勤劳的村民们在龙骨岭上留下的背影,春夏两季采茶的欢声笑语,春日人们在山野寻蕨菜、挖竹笋收获满满的喜悦声,秋冬村民们在山地里给茶园培土与修剪自家的山林的劳作声,都会在墓碑上反射出回声,婆婆应是听得顺耳,也会不寂寞。

  婆婆是1994年9月病逝的,在这块绿荫福地长眠30年。在时光的长廊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祭扫先祖,缅怀亲人,追思亲情,是华夏文明刻在人们骨子里的传统文化。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一七都是后辈们祭拜先祖的佳节。也是家族血脉呼唤亲情的一种情怀。

  在30年时间与空间里,清明我都会虔诚地祭扫婆婆。不管是阳光明睸或风和日丽,还是大雨滂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都会风雨无阻,备上祭品,肉鱼三生,三样水果,一瓶酒水,两根明烛,一把香火,一摞纸钱,一挂鞭炮。从长沙到银田全家出动到婆婆的坟头去跪拜祭奠,缅怀英灵。

  通过祭扫的视觉,似乎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检索。亲情常有痕,不时在脑海里重新呈现。

  回忆与婆婆共同生活点滴美好片断,那慈祥的面容,.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身影,做人处事总能替后辈想的行为举措,让人获益匪浅。

  婆婆一生的心血为维护子女的安康自强不息,竭尽全力让我十分感动。

  我与婆婆共同生活12年,1982年春节过后,为照顾我坐月子,婆婆从银田乡下来长沙省农科院与儿媳同住。那时我还在衡阳市郊区乡政府工作,丈夫属单职工,不能享受福利,分配套间住房。一家4口挤在租住农科院招待所后栋一楼一间不足12平米的房间里。房间在容纳一张4尺宽大床,一张三屉书桌,一个煤炉,一口旧木箱。加上我从衡阳带来的一只装衣服的小皮箱,寒伧的房间起居功能也能满足平常生活,怡人自乐。

  婆婆来了后,丈夫从单位借了张单人床,将小小的房间填充得墙角没有了空隙。人间烟火在这里烧得别有洞天,生趣盎然。

  婴儿的哭闹声,婆婆从乡下带来自己散养给媳妇营养的几只土鸡,在床底下觅食的咯咯声,锅碗瓢盘的磕碰声,犹如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弹出家庭和谐之歌。

  在我坐月子时,婆婆忙于家务,在我的床前摇来晃去,没有歇过气。

  经常给孙子换尿片,洗尿片,擦身子,洗澡,满手指开皲,冻得通红。洗全家人的衣服,没有怨言,变着花样给我做可口的饭菜。在空闲时她从老家带来纳鞋底自己糊的布帮,一些旧布破布料,到缝纫店讨些适合做婴儿鞋子的碎布头,给孙子做棉鞋,做单布鞋。同时也给我做了一双新棉鞋。婆婆手中线,孙子儿媳脚上鞋,让我温暖了好几个冬天。在婆婆那张写满沧桑的脸上我感受到心底善良的美好。后来婆婆又为我做了好几双棉鞋,至今我还收藏了婆婆给我做的一双新棉鞋。

  婆婆的勤快能干还体现在会想事、能做事,总有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居住临时的窝,过日子要用的东西缺这缺那。那时没有尿不湿,毛毛用的尿片都是旧布缝制的,一块尿片4、5层。一天要用十多片,洗了难得干。没有洗衣机。洗的衣服也难得干。

  婆婆就到小区转悠,看到一处单位维修工地,垃圾场丢了几根旧木方。婆婆捡了回来,催儿子到单位木工房借来锯子,锤子、钉子。用半天时间敲敲打打做了个罩在煤炉上,能烘烤衣服、尿片的木架。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久了点,婆婆有时也会向我吐露心声。柔柔地讲述她所经历的过往,时代风云。

  婆婆是个苦命人,没有进过学堂,大字不识。17岁出嫁,生有3儿一女。35岁守寡。当时大哥十三四,我家先生9岁,一个7岁,一个3岁多。婆婆的日子过成了苦海。

  家庭失去顶梁柱是在1960年大跃进年代。国家在经济建设中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特征的群众运动。举国上下意气同心,在工农业生产建设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工业全民大炼钢,每家每户的铁锅铁铲拿去炼钢。

  农业以大队为单位出集体工,农户家里的碗筷也收缴集体,开集体餐,吃大食堂。大队干部也想尽一切办法让贫脊的土地涣发生机,口号亩产粮食过万斤。在没有良种、没有科学种田知识的普及下,粮食丰收的愿景事与愿违,粮食欠收一地鸡毛。尽管村民们勒紧裤腰过日子,挖野菜,吃树皮,吃糠饼,缓解饥饿。但水肿病在农村家庭普遍漫延。家家都有水肿病人。1960年我父亲也患过水肿病。作为青壮

  年劳动力,生了病也还得出集体工。不出工食堂会裒钵子,不给饭吃。因为我也吃过几年集体食堂饭,父亲生病也被裒过钵子,不给饭吃。为了缓解父亲的饥饿,家庭成员会在自己的饭碗里匀出一口萝卜白菜煮的清汤稀饭给父亲活命。

  婆婆所在的小冲生产队200多号人,1960年在贫穷、饥饿、家庭成员患水肿病,天灾人祸青壮年劳动力那年死了十八个。死者都是重活、脏活、累活主劳力,年龄不超过40岁。我丈夫的父亲只有39岁。如隔壁邻居罗某,一个人到煤碳坝去为公家买煤,回来的路上,跌倒山道湾湾的土坑里,就没有爬起来,5天后才被人发现找到,时年36岁。婆婆提起一串串死者的名字,眼泪在眼匡里打转转,时不时用衣袖揩去,来平复时下的心情。

  她还说吃食堂饭时有很多弊端,与食堂煮饭撑勺人员关系近的,有时能吃到2钵饭,关系不好的去迟了,饭开完了,一钵都没得吃。所以出集体工,几百号人出工不出力、偷懒工的,磨洋工的比比该是。收工点钟一敲响,大家一窝锋冲到食堂排队拥挤,一家家争先恐后互不相让。有时打得头破血流。

  婆婆说60年6月,她在禾田里除草(我们衡阳称莱田,莱田人每人手中拄一根竹棍,用脚把禾田中长出的水草一行行踩到泥里去,再把禾苗用脚扶正,耕种方法费工费时,不象现在打除草剂,农达、草胺磷)。一天不小心将食堂发给一家人一周的饭票子。跌到禾田里,做了一气工才发现。那天一家人2餐都没有吃到饭。没办法只有发动全家人大人小孩到禾田里去找,在2亩多的水稻田里一块块、一行行去摸,当她从泥里摸到时,喜从悲来。但炊烟已散去,夕阳已西沉,食堂已经锁上了门。一家人只有抱头痛哭。还不能抱怨世道不公。怪谁呢?

  1960年底农村撤消了集体食堂,炊烟又在村民们的灶屋里袅袅升起。集体分给社员的粮食,远不够填饱肚子。婆婆家里没有主劳动力,男劳力10工分/天,女劳力一半5工分/天。4个小孩老大14岁,3个小的都不满10岁,还要读书。孩子都是吃长饭,家里挣的工分少,分的粮食少,一日三餐吃了上顿没下顿,小孩饿得发慌时,没米下锅向邻居家借米都借不到,怕你还不起。婆婆说,我一辈子都穷怕了!

  生产队分粮并不是按人头平均分配,是有等级的,按男劳力、女劳力、小孩几个等级分。但小孩分粮又分出工的,与没出工的又是一个等级分口粮。分粮的规矩多,无论怎么分,她家都是吃亏的。

  婆婆家里只有老大可以出集体工,因是半大的小孩子出工可以与女劳动力记同等工分5分/天,为养家糊口,只有牺牲老大不读书,出工挣工分,养弟弟妹妹。

  一家2个劳动力出工,只抵得一个男劳力挣的工分,但又有2张嘴吃饭,难挨的日子愁死人。只有想办法去垦荒,种些红薯和土豆等杂粮充饥。当她与大儿子选好一块山边荒地,花了好几个晚上开出2分自留地,还刨了草皮与人粪尿烧成火土灰做肥料,被生产队发现了,要了回去,栽了几棵泡桐树。干部说:土地是公家的,私人不能乱挖乱种。婆婆含泪说,乡下家里没有男当家人,做事处处都受摁。没有办法,一家人总要过日子,饥不饱腹不是个出路。她又和大儿子到一个荒塘边挖了一溜不成型的土,栽了些红薯苗,在红薯长藤过程中,煮饭时每一餐摘几根红薯藤剁碎放到米里一起煮,才免强度过饥荒年。

  1964年5月一天,婆婆与大儿出工,老二、老三到学校读书。老4幺妹不满7岁在家里没读书,婆婆对幺妹说:前天种了红薯苗,你去浇下水。听话的幺妹提着木桶和水瓢去浇水,不小心跌倒水塘里淹死了。

  这是婆婆口头一生常念的痛,自责心里一道过不去的坎。听着婆婆的心酸,我时常陪她共情流泪。

  婆婆的苦,可以说是在社会底层读到的一页中国近代发展史。是社会文明迈向进步的一个缩影。

  我作为媳妇,也常安慰婆婆,过去了,不堪回首的往事让它放下,过好现在就行。您没有女儿,媳妇就是您的女儿,我就是您的女儿。从现在起您就安心在这里带孙子,就跟着我们,别回乡下去,我们有工作,比您乡下2个儿子条件好一点。

  我休完产假,婆婆就跟我一起到衡阳市郊区的一个乡政府居住。乡政府工作不是坐班制,干部们工作性质是蹲点住队,走村、进队、串户宣传政策,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一句话,抓革命,促生产。为农业农村农民生产发展服务。

  我工作的乡是一个农业大乡,有13个村。多亩农田,还有4个村的山地。有2万多村民,有农场和社办企业。我属哺乳期,领导没有安排我住队蹲点。我基本上是每天早上7点就骑着单车下队,晚上7点多才回来。有时遇到开会和难办的事情,会延迟到晚上9-10点多钟才回家。小孩全是托福婆婆照看。我的小孩对婆婆很亲很黏。有时会只要奶奶不要妈妈。儿子把奶奶当作最可信的人,在奶奶怀里很有安全感。验证了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婆婆的无私付出,我心存感激感恩。婆婆身体不好,由于营养不良,有玄晕症,发病看天花板都是旋转的,至少躺3-4天才会好,我在月里她就病了六次,躺在床上动不得,到院医务室请医生到家里给她看,也要3-4天才恢复。她还在家里带来香芋草煮鸡蛋吃,但也无计于事,治表不治里。

  究其原因,主要是衣服穿得单薄,易感冒。她到我这里带小孩,只穿一件棉衣,一件卫生衣,一件棉布衬衣,穿三条单裤子。那时婆婆已经58岁,年老体衰。穷苦一生,没有穿过毛线衣,我很同情她的遭遇。我坐完月子,就给她织了一套毛线衣,买布料到缝纫店给她缝制一条棉裤。让她穿得暖和点,预防感冒。她也很感动,说不应这么破费。婆婆对子女的要求期望回报是很低的,心存善念。将心比心,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闷心自问,为什么子女不对父母好一点呢?

  为了治好婆婆的玄晕病,我就带她到衡阳市165医院、415医院做检查。婆婆身体各项指标还好,主要是贫血引起的。首先请中医开几副中药调理身体,而后经常买天麻蒸鸡蛋、蒸瘦肉,买含铁高的红枣花生米炖骨头吃,婆婆的玄晕症好了,以后十来年没发过。

  婆婆个子高,有1.68米,体重有一百三四十斤,不含胸,不驼背,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明亮有神。

  1984年,我调到农科院作物所工作,婆婆与我同住。穿着昵子大衣戴着手表与我到农科院水稻所农田机耕道上散步,院内邻居碰到会说:你母亲个子真高,像个大干部;隔壁邻居侯大姐说你们婆媳关系真好;邻居汤月英说:我到农科院工作30多年,很少见过媳妇经常陪婆婆散步的,你是第一个。

  是啊,我们婆媳关系就像母女,很多事情都能沟通。婆婆与乡下儿子之间的茅盾,拿到这里与儿子讲,儿子不爱听。婆婆心里瞥得慌,喜欢与我唠叨。心里放不下小儿子34岁了还没找对象,一块心病,晚上睡不着。念不是办法,解决问题是要付出行动。我说:给点钱给你,回去请个媒人,找个好人家说门亲事。在宁乡堂兄的帮助下,武氏小女与婆婆小儿子一见钟情,第二年成婚。解决了婆婆的后顾之忧。

  岁月悠悠,韶山银河之水依然不停流。当年银田小村婆婆一家4口已绿树成荫,三个儿子早已繁衍成三分天下,我家与小叔子家三代同堂,大儿子一家已四代同堂了。家族聚会可坐三桌。农村两个儿子盖起了楼房,修了小院落,每家都有两台小车,奥迪、广本、比亚迪、汗兰达。

  1977年由华国峰主席题词的“韶山银河”渡槽搭建在小村龙骨岭的小山坡上,婆婆在渡槽下农田劳作的身影伴随着岁月之歌渐行渐远,直至日落。后辈们清明点燃的香烛,延续人间烟火,婆婆百年不寂寞!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36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高中作文

查看更多高中作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