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汉阳话“梅”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6次    字数:2908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347篇, 月稿:287

  一

  “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江城之梅,贵为“市花”,久负盛名。冬雪早晴,梅园枝头已然“新白抱新红”。春回大地,三镇更是“梅”不胜收。武昌梅景众多,有底蕴、成气候,历来是赏梅首选;汉口梅开五福,市井繁花自不待言。说起汉阳之梅,看似平凡却奇崛,藏匿着许多古梅佳话,耐人寻味。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汉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梅花就是最好的见证。唐乾元元年(758年)秋,李白受永王之乱的牵连,流放夜郎途径汉阳,结识了时任汉阳县王县令(名不详)。在汉阳期间,主客常常相聚诗酒,酬唱应和,为汉阳留下了许多名篇。其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佳句正是李白往来于大江两岸,邂逅了五月的梅花缤纷烂漫,从此让江城梅花声名大噪。

  晚年的李白四处漂泊,却一直惦记着这位王县令。乾元三年(760年)春,我们的诗人再一次与汉阳“双向奔赴”。当朝廷赦免的消息传来,李白以“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顺江而下,旋即受邀来到江夏,并迫不及待地给对岸的王县令捎去早春的问候——“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梅是春的使者。到江边的梅树下去探寻春的踪迹,这似乎已经成为诗人与汉阳故交习以为常的默契。毕竟,谁若未按时赴约,岂不是辜负了这片醉人春色?道旁的早梅迎风吐蕊,而在即将与汉阳重逢时,诗人似乎多了一分近“乡”情怯。因为梅花,汉阳从不陌生,也从未老去,即便时光越过千载,这座古城依然如李白归来那般意气风发。

  梅花早放,而近水者犹早。汉阳居于长江、汉水之间,梅花得近水之便,所以能独领群芳,率先捕捉到盎然春意。唐初的某一天,幽州人王适游历至汉阳,在汉水之滨意外撞见几树梅花悄然绽放,惊喜之余写下了一首《江滨梅》:“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江滨新梅为初来乍到的王适早早送来了春意,也让汉阳之梅增添了一种率性和几分灵气。

  无独有偶,与李白同时期的诗人张谓在《早梅》一诗中写道:“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的这首诗是否写的汉阳观梅见闻,我们已无法考证,但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乾元元年(758年)秋的一天,张谓以尚书郎的身份出使夏口(今武昌),在汉阳与流放夜郎途中的李白不期而遇。他乡遇故知,两人恨不得“直把他乡作故乡”。王县令尽过地主之谊,张、李泛舟游于汉阳城南的郎官湖。“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如果诗与酒还不够尽兴,想必汉阳的梅花更能触发共鸣吧!

  二

  “凤立梅岩”是一个关于汉阳梅花的古老传说,因“古有凤凰栖于此山之林”而得名的凤栖山(今凤凰山),是汉阳城的赏梅胜地。凤凰山南坡的梅岩摩崖石刻,由于长期淹没于城市变迁中而鲜为人知。直到近些年,经有关部门开展整治和修缮后,“凤立梅岩”才重现天日,让世人一睹她的尊容。其中,“梅岩”二字系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汉阳县令赵时题写。“梅岩”附近还有后人刻写的“凤立”二字,合起来就是“凤立梅岩”。

  凤凰山被称为“汉阳古城的脊梁”。宋元以降,汉阳的府衙、县衙均建于凤凰山南麓,也就是“梅岩”脚下。可以说,“梅岩”是汉阳古城的地标,也确曾是一个梅花盛开的地方。那么,“梅岩”之梅究竟是何模样?明宣德年间,汉阳府教谕赵弼遇见“梅岩”之梅,以一句“夜深雪映婵娟月,照彻梅花瘦几分”,记下了当时的惊鸿一瞥。在历史长河里,凤栖山诸园兴废频仍,多次易主,“眼看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唯有梅岩始终傲立,历经沧桑,恰如“梅魂”不灭。

  晚明时期,汉阳本地人萧丁泰接手了梅岩。萧丁泰久经宦海沉浮,早年购得梅岩遗址,并在此基础上营建了一座“萧氏林圃”。林圃构造精巧,花木繁茂,号称江汉园林之最。登临梅岩之顶的汲江亭,大江洲渚、城郭之盛,一览而极。亭东架岩而出,曲房通幽,可谓“天吹绮窗,凌虚梅槐”,俨然神仙洞府。

  天启年间,权宦魏忠贤秉政,萧丁泰乃谢官归里。当时为避魏党之祸,萧氏与秦灵墟、吴十华、孙真伯等几位士大夫屏居林圃,寄情唱和,闲情逸致,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某日,萧丁泰邀诸公集聚林圃观梅,一时兴起,赋诗三首,其三曰:“隔江黄鹤对相招,致得仙人下碧霞。屋绕梅花神独远,尊虚竹叶兴偏饶。寒香暗向风前度,瘦影疑从水上飘。雅谑清谈欢不极,枝头好鸟弄萧韶。”不久,崇祯帝登位,魏党尽诛。这位林圃梅花的主人终于守得花开,接连获得重用,后官拜陕西、贵州两省布政使。

  明清鼎革之际,凤栖山诸园悉遭兵隳,楼台花草全部化为灰烬,惟宋摩崖刻“梅岩”二字屹然尚在。从此,梅岩古梅逐渐沉寂于故纸堆中,梅岩再无梅影。后世的我们还能透过这半山崖壁,神交古人,赏梅话“梅”,一同去寻找汉阳曾经的“梅”好时光。

  三

  征途漫漫,总有一个春天,渡过寒江万里为你而来;岁月悠悠,也总有一树新梅,穿越千载让古城青春永驻。时光来到元末明初,诗人饶杰冒着春寒料峭造访大别山(今龟山)兴国寺。在山间踏雪寻梅时,环视周遭景致,饶杰不禁吟诗道:“山中何处是梅花,短竹高松一迳斜。孤鹤横飞金界净,方袍深卧白云遮。寒随雪散无多日,春过江来又几家。一滴禅心清到骨,南枝留月两三车。”梅花虽历寒彻骨,但绝非清冷之物。饶杰本想探得梅花,殊不知南枝春早,清气满城。显然,梅花最懂春天,而汉阳又最懂梅花。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梅有多少种,投射的情感就有多少种。古人言梅花“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譬如晴川与黄鹤,以梅为媒,彼此成就。汉阳之梅,虽蛰居一隅,却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活出了一番新光景。与其说是黄鹤玉笛成就了江城梅花,倒不如说是晴川落梅回应了对汉阳的眷顾:“老树已随前代去,落梅犹引隔江来。司空渺渺遥延望,黄鹤何年返故台?”

  落梅非无情,只把春来报。当我们登临晴川阁,凭栏远眺,纵使落英缤纷、惊涛拍岸,也掩饰不住“梅”好流年里的这份从容。它柔软而坚定、恬静却充实,深深根植于江城梅花的精神“谱系”中。

  最后,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汉阳城西。梅子山,位于月湖与汉水之间,旧时以“其山多梅”而得名。此山不高不险不峻,是山却“不显山”、傍水而“不显水”,似乎正如梅花一般“无意苦争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汉川人张清标(张竹樵)在他的笔记《楚天樵话》中写道:“汉阳诸园亭,惟梅子山第一”,原因是“他处多藻绘,此独以澹瘦胜”。“澹瘦”意为淡薄,引自《梅花三弄·第二弄》的“梅烟澹瘦绛唇尖”。梅山之梅恬淡喜静,白的晶莹剔透,红的粉嫩娇柔,一颦一笑皆恰如其分。

  梅子山北坡现存两处清代摩崖石刻,分别刻有“海阔天空”和“灵鹫飞来”,字大如斗,雄浑大气,令人叹为观止。也许只是巧合,从凤凰山到大别山,再到梅子山,无不是有梅花的地方就有摩崖石刻。如此看来,汉阳的梅花与文字达到了高度默契,颇具力量也最能打动人。

  如今的梅子山已经成为月湖公园的一部分,通过蜿蜒的栈道与月湖相连。山脚下培植了数百株美人梅,让月湖又渐渐恢复了往日的良辰“梅”景。“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梅山下、月湖畔的新梅仿佛还在聆听汉阳古梅的传说……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9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