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眼前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晚秋的大地上呈现漂泊的芦花,草木凋零中一望无垠的广袤和开阔,大地的胸膛一声不吭地起伏在你的面前,你能感受到他的无声的胸腔内蕴藉过多少岁月的沧桑……哦,多么像是一个阅历丰厚广博的人生!是的,当年近八十岁的钱君匋站在我面前时,他一言不发,微笑地望着远方,欲语而止,我能够感觉到此刻他的胸中有多少无可言说的话语。他显得那么朴素,宽厚,忠实,仁慈,一如某个默默无闻的邻家大伯,那么简单,据说所有复杂的人生都给人外表简单的感觉,其实他有满心的话语想对人言说,但他很少说了,他经历的东西太多了。这是人性的共识,凡是经历多的人,一定不想多说话,凡是见识少的人,一定滔滔不绝。
……那个晚上,在芜湖铁山宾馆,就着一盏台灯昏暗的光线,面对我的一再诚恳的追问,他终于打开了话匣子,他只是慢条斯理地随便地说说,仿佛在说着一个别人的往事。他说:“……一九二五年那天下午,我第一次拜访鲁迅先生……到1927年,我在开明书店任音乐美术编辑了,又去鲁迅先生那儿,鲁迅先生谦逊地和我讨论书籍装帧艺术。鲁迅说,书籍的装帧一定要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要善于把书中的故事高潮用色彩、形象、图案概括出来,即要有别于西洋艺术,也要有别于日本。鲁迅先生还把自己珍藏的虎梁祠石刻、汉魏六朝唐宋石拓片拿出来与我共赏,桌上放不下,就铺在亭子间的地板上,摊了一地……”
等等,等等,我的天!这人有怎样的背景啊?他与鲁迅先生来往密切,还互相讨论,这是何等的身世?何等的重量级的人物啊?
我觉得不能够随随便便地采访他,他的那些金子般的经历,不可多得的过往,足够我们这些干新闻工作的人,花费全力对待的。
我打开我随身携带的采访包,掏出我上年采访金鸡百花双奖大会获得的自己最喜爱的采访本,一句一句地记录,生怕丢失一个标点,我不能打草惊蛇,必须认真地,诚意谦恭,准备好好地采访一下这位经历非凡的老先生了。
彼时是1985年初夏,我正在安徽省的一家重要报纸做综艺副刊主编,也做采访记者,主要任务是采访报道社会上的文化名人,钱君匋的到来自然是我的采访任务了。听说他是受安徽省政协主席、著名画家赖少其邀请,来皖南采风的,说是采风,也是让老人家体会到一份皖南山区的夏日的清凉。
我是受省委宣传部的指派,前来陪同他并一路采访采风的。
那些天,我们一行人随同钱老,冒着初热的天气,爬赭山,上九华山,登黄山,走遍皖南大地,一个年近八十岁的老人居然像我们一批年轻人一样,从不掉队,除了一些艰险地方要别人帮助,从不示弱,这是怎样的罕见的精神状态啊!
芜湖铁山宾馆可以说是我们这次陪同钱君匋采风的大本营,开始和结束都住在这里。这里当时又叫作芜湖市委招待所,位于市中心著名的风景区赭山之麓,也是安徽省内有名的宾馆。馆内秀木扶疏,修竹雅致,花草奇异,彩蝶纷飞,岗丘环拱,曲径通幽,一派“悠然见南山”的风光。1958年毛泽东主席携带江青来芜湖视察就住在这里,曾夸赞是世外桃源式的休闲场所。钱君匋在这个宾馆里情趣很高,给很多工作人员写字,因为书法写字速度相对较快,而铺展宣纸画画速度相对较慢,所以钱老一般帮人写字较多。
我碍于采访工作的需要,一直没有好意思向他索要字画,
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在我和他闲谈之后,离开饭的时间还早,钱老把我悄悄地叫到他的房间,塞一张纸头给我,我展开宣纸一看,原来他早就给我画了一幅画,一幅飘洒超逸的美丽的兰草图。我兴奋极了,这么多天我一直陪同他,见别人要字要画羞于开口,他却一直把这事记在心里。最令我高兴的是,钱老还在这幅兰草图上题了一首古诗,这样就字画均有了。而这首诗是我特别喜欢的。
钱老在画的右方写道:
闲似文君春鬓影,
淡如冰雪藐姑仙。
应从风格推王者,
岂仅幽香足以传。
湘如同志之嘱•乙丑七月•君匋八十。
我读着,感到特别的亲切。我至今珍藏着这幅画和诗。我猜想这首诗的内容也是钱君匋自己的为人处世的象征,所以他很喜欢这首诗,同时勉励我也要做这样的人。
难道这也是钱老对于我这个年轻人的一点鼓励和用意吗?
02
晚风微凉的一个傍晚,我踱步进了钱老的屋子。
这些天来,为了不影响钱老的休息,我一直按着上级的要求,先和他交朋友,不急着刻意采访他,一般要求是在不经意的闲谈交流中,得到采访素材的。
那天他正在房间的桌子上写诗,他写到:
秋事赏明月,
把酒桂花香。
袖舞清宫里,
梦中回故乡。
我感到奇怪,现在还是夏天,钱老怎么会写起秋天的诗呢?
忽而,我明白了,钱老是在怀念秋天,怀念他的故乡,怀念故人,怀念他的过去的生活了。我连忙抓紧机会和他闲聊,再次谈到他的过去,他也就放下纸笔,接着他上次的话题,陷入他深沉的遥远的回忆中了……
他说,一九三二年的秋天,正是中秋节的前夕,原先专为鲁迅先生装帧设计封面的陶元庆先生逝世了,鲁讯先生的一些书籍找不到人设计,鲁迅先生就想到了我,鲁迅决定委托钱君匋帮他做装帧和设计封面了。打那以后,鲁讯先生翻译的《死魂灵》、《十一》、《艺术人》等等,都是钱君匋设计装帧,做好封面的。从那时起,中国著名书法家、金石家钱君陶的名字,开始为社会大众所知。钱君匋在坊间同时还有了个特殊的称号,“三艺”艺术家:书画,金石,装帧。
其实,何止是“三艺”啊?他其实是集诗歌、绘画、书法、篆刻、音乐、设计、装帧、出版、收藏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是一位二十世纪的传奇艺术大师,他在诸多方面,都达到了至高的造诣和贡献。
直到他晚年,钱君匋的艺术馆建成时,有人为他写了一副工整的联语,醒人眼目:
一身精多艺,九十臻高峰。
……谈起那些纷纭的历史,钱君陶感慨地说:鲁迅先生历来对青年人十分关心爱护和注重培养,他从不以名家自居。而我们现在有些艺术家,一旦有了点名气就看不起别人了,这是很狭隘的意识,很不好的人品……
钱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陪他一路上采风,钱老是最忙的人。他书写的字有近200幅,特别是对于青年书法爱好者,几乎是有求必应。在九华山,许多青年因为敬慕钱老,求他赐字,他都一一满足。直到开饭时,有两个后厨服务人员匆匆赶来,不好意思地说:“我俩都很爱好书画,但我们都是无名小卒,不知钱老肯不肯……”钱老回头对他们笑笑说:“你们的服务工作做得那么好,我每天吃你们做的可口饭菜,给你们写字是应该的。”说着,临池执笔,两幅古茂劲秀的书题即刻跃然纸上。两个青年激动地拿回了字,还给钱老留下通讯地址。他们说:“我们一定把您的字和你的谦逊精神,珍藏在心底……”
在旅行采风途中,钱君匋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性格,为沿途人人钦佩。有一次参观地点附近就是农村,乡亲们听说他是大书画家,都来向他要字画,钱老乐呵呵笑着,也不生气也不拒绝,他说你们看得起我嘛,我哪能不睬?他就在乡里领导的办公桌上,铺上简单的垫子,用着劣质的宣纸毛笔,一口气写了近十张字。
好在皖南是文房四宝之乡,几乎到处都能找到宣纸毛笔墨汁之类,这为他的热情诚恳的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有位随访的上海记者开玩笑说:很多官员天天都在说“为人民服务”,钱老这才叫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啊!
在离开芜湖的前一天,铁山宾馆的工作人员纷纷围着他要字,忙得他不可开交。最后,只好跑到大厅里,一幅接一幅地写。休息时间早已过了,年事已高的钱君匋还在挥汗如雨地写着。直到后来,陪同钱老的地方领导同志对群众下了禁令不准索字,钱老回头见到一个等了很久的青年,憨厚地笑了笑说:“再写最后一幅吧!”
“最后一幅”也写过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女青年匆匆赶来。央求钱老说:“我是个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服务员,我天天负责给客人泡茶,见了您写的字太好了,请您无论如何给我写几个字好吗?”
钱君匋见她求字心切,当场为她大笔一挥,四个潇洒峻拔的字出现在宣纸上:
禅茶一味。
一天天色已晚,两个青年女厨师一齐跑了过来。一个说:“钱老,我想和你合个影”,另一个说:“我也要合个影。”
钱老哈哈大笑说;“你们既然都是合影,那就一起合影岂不是更好吗?”
屋子里的人都笑了起来。很多人争做照相师,于是,一张钱老站中间C位,两个年轻女孩站在两边的合影照,完美地出现了。据说,这张照片直到今天还放在宾馆的大厅里。
当然我和钱老也合过几次影,可惜后来几次搬家弄丢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就在我的眼前。合影那天他一直在等我,笑眯眯的,拉着我站在身旁,我搬了把椅子让他老人家坐下,我说我年轻,您坐着我站着,这样才合理,钱老说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这样就产生距离了,我们已经是朋友了嘛。
他最后终于坐下去了。又是笑眯眯的。我感到钱老的平易、谦虚和随和,已经达到了老子所说的“君子无所争,揖让而升,下而饮”的境界了。诚如你知道的,我起先见到他误以为他就是个普通艺术老人、退休老头。当他一开始谈到自己的经历时,那明显的浙江口音让我疑惑他会滔滔不绝。而我又错,他的话很少,很慢,有板有眼。我印象里浙江人说话语速较快,而他不急不慢,时有抑扬顿挫,话虽少,声音却宏亮健朗。我认真地琢磨他:1907年生人,再过一年就是80岁,一副硬朗的身板,一身正气的君子风,满面憨实的笑容,低调谦恭得让普通人汗颜。此刻,他是这个仆仆风尘中的老人。
然而,在我心中,我认定,他就是个得道之人,是个人中圣贤了……
03
记忆是一把筛子,它晒去了一击即碎的人生粉末,留下了挥之不去疙疙瘩瘩。
人生的记忆在20岁之前总是难得珍贵的。1927年,20岁的钱君匋离开浙江桐乡屠甸镇,来到上海入职开明书店,从此开启了他一生的事业追求之路。钱老深情地回忆说:“我还记得,当时开明书店地点在上海宝山路宝山里60号,负责人章锡琛就在宅内住,以自家的客堂为门市部,楼上设有编辑部,同事中有赵景深、王蔼史、索非、王燕棠等等……”钱老说自己由于是初来乍到,在书店里比别人要勤奋,整天忙于编辑、装帧、创作,很快就与同事们打成一片,成为朋友。他深情回忆说:那时有郑振铎、赵景深、索非、孙怡生几位先生,加上他自己,共有五六位编辑,连同校对、装帧、发行等业务工作,都是一起做,很热火,一起都住在章锡琛家里,一同干事,一同吃饭,一起忙碌,一起策划,那时人不多,但是事情很多,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有时候,有的朋友来了,也就跟到家里一样,不分彼此,帮着干活,最后留下来一起吃饭,大家都把书店当成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业,干得有劲,有条不紊。
钱老说他很喜欢这个办事严谨认真的章锡琛先生,喜欢他做出版事业的风格,他把名声和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而把赚钱放在第二位,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很可贵的,钱君匋十分喜欢这个风格。他以此为信条,工作突飞猛进,也许这是上天给他的人生机缘,不久钱君匋的封面设计声名鹊起,出现了“钱封面”的声誉。抗战爆发后,他以家国情怀为己任,与朋友合作创办了万叶书店,很快地书店成了旧上海有名的进步书店,钱君匋开始跻身上层社会,他在经营的同时,一直坚持对艺术的追求,他通过收藏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他对人家说:“我买画藏画的出发点是学习需要,绝不为藏而藏。”钱君匋虽然很快尝到了收藏的酸甜苦辣,但他一直坚持,可谓五味杂陈,伴随了他的一生。
当时,他正研究金农的隶书,那些沉郁的题跋极有个性,世态跃然纸上。他说,“当朋友给我看过几幅金农真迹,我摸不透这些字体的来龙去脉,只是很羡慕,却没摹写过”。一个偶然机会,他在书店见到了珂罗版的《流沙坠简》,每部价格银洋一百元,“这样贵的书价,我是出不起的,便天天去富晋书店站着看,越看越有味道”。几经讨价还价,他拿出当时身上仅有的二十五元钱,把书抱回家。这部《流沙坠简》由罗振玉、王国维合撰,全书据法国人沙畹书中的照片选录,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我国敦煌等地盗掘的简牍、纸片、帛书等,共五百八十八枚,这对于渴望了解金农书法来龙去脉的钱君匋来说,几乎是天赐之缘。
1937年,三十岁的钱君匋逃难途经湖州,在地摊上见到吴昌硕为于右任刻的昌化鸡血石印章,立刻驻足,摊主要价八十元,这让穷困的钱君匋望梅止渴,只得痛苦离去。这件事让钱君匋后悔一辈子,直到晚年还记忆犹新。他在《古铁篆刻遗珠》一文中说:“我身边虽带现金,但想到今后过的是流浪生活,只好硬着心肠,不敢染指了”。“抗战胜利后,我在上海见到于老,谈起这件事,他顿足长叹不已。”这样的遗憾,在钱君匋的收藏过程中不乏其例。
钱君匋于篆刻,对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情有独钟,至上世纪60年代初,共收得赵之谦印100多件、黄士陵印159件、吴昌硕印200件,取三人的别号建“无倦苦斋”。他还忍痛卖掉了查士标、吴昌硕、徐悲鸿的作品,用尽历年积蓄,收得华岩书画册页百多幅。他喜欢金农到痴迷,曾有中介携金农花卉册页5开,每开索价50元,他见是真迹,当即买下。不几天,中介又携来4开,属同一册,这次索价每开100元,钱君匋只好再买。又有藏家邀他去看画,其中有1开金农水墨梅花,正是那本册子的最后1开,索价150元。无奈,还是买了,他说,自己“真不善于做买卖啊”…… 钱君匋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等,他毕生不善经营,不善做官,更无谋略,唯艺术,是他赖以存在的根本。
……“文革”抄家,他被“彻底清算”,所藏荡然无存。13年后发还,少了许多,他刻了一印,“与君一别十三年”。
1985年,经过认真考虑,钱君匋决定将全部珍藏4000余件捐献给家乡人民,桐乡市政府因此新建了君陶艺术院。1996年又将晚年收藏,包括明清字画、现代字画及古代陶瓷、铜镜和自作字画、印章等共1000件,全部捐赠给海宁人民。1998年海宁钱君陶艺术研究馆正式对外开放。
钱君匋视艺术为第二母亲。他说:“我在六十年间一直希望为青少年做点有益的小事,就是不忘当初观摩名作之难。我希望君陶艺术院开门办院,既为专家,也为普通读者效劳”……
04
纵观钱君匋的一生,可用二词四字概括:认真。虚心。
钱老的这个风格体现在时时处处。那次住在黄山玉屏楼宾馆时,因为出去玩,回来迟了,第二天早晨就要离开黄山,这可把宾馆经理急坏了,因他一直想要钱老为宾馆留下一幅字,总是没有开口,他无奈之下找到笔者,要我去说情。我在无奈之下找到了钱老,那时已经夜晚11点了,我壮着胆子敲开钱老的门,他还没有休息,正巧在写字。我问这么迟了还写字吗?他又是笑眯眯说,侬不晓得,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了,可是我还没有给人家留下一幅字呢?我一听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了。
这才说明来意,两个人都笑了起来。他大笑了后补充说:我猜的不错吧?
当晚我把字拿去送给了经理,他激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
……钱老的风格体现于每件事上。他一生涉猎于艺术各项,皆成大气候,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些,他还留下2万余方印章,1800多张封面设计,上百万字的散文和几百首诗词,他去世前将其一生收藏捐献故乡。他的博大情怀是海派艺术大师的一个优秀的佐证。
在陪同钱老采风的日子里,钱老常向我讲到开明书店对他一生的帮助。他说正是因为开明书店,让他认识了一大批前辈大师,如鲁迅,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等,他就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气,很快与前辈大师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他们那里吸收了丰富的艺术营养。他在开明书店的封面设计,比若汪静之的《寂寞的国》,黎锦明的《尘影》,谢六逸的《文艺与性爱》,索非的《苦趣》,佚名的《鸽与轻梦》,周作人的《两条血痕》,沈雁冰的《动摇》《虹》《雪人》《欧洲大战与文学》,胡愈之的《东方寓言集》《莫斯科印象记》,陈万里的摄影集《民十三之故宫》,顾正均翻译的童话《三公主》,刘半农的散文集《半农谈影》,章锡琛翻译的剧本《耄娜凡娜》,胡也频散文集《鬼与人心》,柔石小说《三 姊 妹 》,赵景深、邱望湘的儿童歌剧《天鹅》,丰子恺的《西洋美术史》,他自己的散文集《春日》《中国民歌选》等等几十种书籍,在当时都几乎产生了轰动效应。
还有开明书店的当红杂志《新女性》的封面设计,商务印书馆老牌杂志《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妇女杂志》《教育杂志》《学生杂志》等等的封面设计,都为他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他也因此成为开明书店装帧设计的主角,他设计装帧的书籍常常放在开明书店样书的首要位置,被沪上文化名人广为称赞。渐渐地,文化出版界无人不知道钱君匋,同时出现了“钱封面”的雅号。他后来设计巴金的《家》,郁达夫的《达夫全集》,陈望道的《苏俄文学理论》,曹禺的《日出》,《文学月报》的创刊号,鲁迅的《艺术论》《十月》《死魂灵》等知名度极高的封面,都为他奠定了装帧大师的荣誉。
钱老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在开明七年》,深情地回忆说:“我在‘开明’的七年,熟悉了编辑出版的业务,实际工作锻炼了我,培育了我,成长为合格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对音乐的编辑出版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这些事我是没齿不忘的。”
钱君匋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中国出版行业的先驱者!
所谓文同一理。对文人和文化来说,特别是对钱君匋这样的艺术大师来说,任何门类都是一通百通。钱老告诉我,他因为醉心于书画和散文诗歌写作,而且到处发表自己的作品,喜欢他作品的人很多,就像这次皖南之行一样,他就愿意满足大家的要求,读者和欣赏者喜欢,他就感到高兴。他还讲到他人生经历中的许多有趣的事。茅盾去世后,钱老写过纪念文章,提到茅盾在开明书店聚餐会上背诵《红楼梦》的轶事,“这个事情是真的。很多人问过我,我说我可以为这件事作证。”他认真地说。他的记忆力好的惊人,几十年前或者半世纪以上的往事,他都能够记得清清楚楚。
我们谈到了这次他沿途写了很多书法,还画了画,他高兴极了,好像又回到了他年轻时百学不厌的年代。他说他年轻时对茅盾的书法很感兴趣,他甚至学茅盾临摹过的陆润庠。他说,我们那个时候,临摹一定要学状元的字。可惜后来我忙于其他事务,未对茅盾书法作深入研究。所以我现在的书法就成杂家了,自成一家了。
他说着又哈哈地笑着了。
……时间过得真快!
一晃,钱君匋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遥想逝去的风华,曾经的烂漫,想起中国文化史上有过钱君匋们的大师事业和志趣精神,想起他们在不同生活经历和阅历中留下的风采,我自豪自己曾经有过和钱君匋们零距离接触的经历,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与众不同的品格和风范。我至今常常拿出大师馈赠我的字画展玩欣赏学习,由此引起无限的怀念和回忆。人生代代无穷已,是一代和另一代的交替,我们这一代也将会成为历史的,但是精神力量永远是每个时代的标记,每个时代的骄傲,钱君匋,他不愧是上海也是现当代中国历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