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火村小学拆迁重建。火村老村长曾灿培发现原小学的石墙上婉约一枝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石壁上应了这句景。梅枝瘦骨嶙峋中透着精神,几朵梅花或含苞、或绽放、或伸展,在整个石壁上傲然独立。下方是呈扇形篆体字,共25字,除首尾是两字外,其余皆是三字一排。有传统文化保护观念的曾村长意识到这些字不寻常,便请火村的老先生钟细灿(今86岁)把此字给释译过来。(距今石壁已毁)石壁梅花图案是写玉岩书院的梅花诗:
江南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玉岩;
花发玉岩风细细,岩风细细雨潺潺。
潺潺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
烟起半山流水到,半山流水到江南。
此诗为回文诗又称回环诗,文体上称回文体,当地人称折叠诗,读起来荡气回肠,意韵悠然。回文诗分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五种基本形式的回文体。但在后来历代诗人的开发创新中文体又增加了连环,藏头、叠字等回文体。最早的回文诗出自晋朝(266-420年)的苏伯玉妻所作《盘中诗》;又有人说是晋傅玄所作,具体详情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最早的回文诗出自晋朝。史上被人称为精绝的回文诗当数《璇玑图》,为秦时期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窦滔之妻苏蕙(字若兰)所作。苏若兰用一腔幽情,以五色丝线在八寸见方的锦缎上绣下了回文诗,表达了对夫君携姬妾出行的幽怨、思慕等情。“璇玑图”总计840字,纵横各29字,无论正读、反读、纵横反复都可以是一篇诗章,也是女诗人灵慧巧思的一种体现,堪称是一篇巧夺天工的名作。唐朝女皇武则天还特为些图做了序。回文诗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以达到“言志述事”的目的,使其更加诗意优美,让人在诗词中感觉不一样的艺术特色。回文诗虽有游戏之作,但需有一定文字功力的人才能作此诗,这也是考验诗者的文采用字能力、知识是否渊博及组词造句的灵气。
石壁上的回文诗,按回文诗的几种形式来区分,属通体加叠字回文诗。此文体诗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句新诗句,同时每一句都重复上一句所用词句,此用法增加了诗的特质与韵味。在重复上句时,一个字的添加与改变位置便改变了诗句的意境。世人要感叹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与遣词造句间的微秒关系。此梅诗轻快明了,表达了诗人对香雪梅花的喜爱和对钟玉岩先生的敬仰之情。用词婉约形象生动,立体感强,读此诗似能听到岩隙间潺潺水声,似能感受到玉岩书院一带山丘梅花盛开报春时节到来:梅花盛开,势若雪海,满山盈谷,香气醉人。烟雨迷濛中梅花散发出的阵阵幽香,令人神醉。想如今的香雪公园也是因此而得名。每年有几十万有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为瞻梅姿、感梅韵、吟梅风、诵梅骨。"风细细""雨潺潺"是梅花报春的细节性描写,惟妙惟肖。联想到岭南的独特气候,在梅花盛开时,正是冬日多雨季节,诗中“云烟”想来是指萝峰的半腰笼罩在云雾之中,诗人漫行在幽香阵阵的梅林中,如置幻境,如于江南烟雨中……
这首回文梅花诗由于刻于石壁,作者不祥,年代不祥,不过作此诗不是钟氏后人便是敬仰钟玉岩先生之人。民间流传一首与之相近之诗,为清朝著名官员丁日昌幼年所作,原诗为:
江南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石岩;
花发石岩流水响,石岩流水响潺潺。
潺潺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
烟起半山春讯到,半山春讯到江南。
丁日昌之诗与上首梅花诗比较有几字不同,但仔细比较火村小学石壁上的诗作意境较美,“风细细”与“流水响”,“风细细”是岭南冬日雨之特性,如针如丝,是一种意境美。“流水响”是一种直接的表达,在词意用法上还是欠些婉约感。“响潺潺”与“雨潺潺”,“潺潺”本意指流水声,雨的声音,再用“响”字前缀有显多余,相较用“雨”字更为贴切生动,进一步形象化雨落万物细微之声。最后两句的“流水到”与“春讯到”皆是描写春日雨水,前者是细节描写,后者为大方面描述。按写作理念来说,细微之外才是文之亮点。
这两首诗意相近,词却有所不同,也无人去考证。是先有玉岩梅花诗还是先有石岩梅花诗,也无文字记载确定。但想丁日昌幼年时居广州,广州梅花少之又少,也可能是从师教处学之石壁梅花诗,将其引用修改也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石壁梅花诗是写玉岩书院与香雪梅花的。火村人把梅花诗刻在石壁,置于学堂,也是鼓励子孙好学上进,争取以后榜上有名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