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鲁国出了一个大圣人,他的弟子三千,其中就有一个学生名字叫曾参,曾参的家庭虽穷,但学习却是非常的认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这一天,大圣人孔丘,又在曲阜学堂里讲学,他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时,就一定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时,遇到朋友,就一定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朋友。说话时要谨慎、要守信用;对众人要有广泛的爱心,要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众学子拍手叫好,孔子又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
曾参站立起来回答说:“我一天之中多次反省自己,孝敬父母不够尽心吗?与朋友交往不够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不够熟练吗?”
孔丘听到曾参的回答,满意地赞赏说:“曾参能吾日三省吾身,实在是你们众弟子学习的楷模啊!”
孔子正在表扬曾参,忽然见曾参的面孔蜡黄,坐立不安。
孔子问:“曾参,你不好好的听讲,抓耳挠腮地在做什么?”
曾参站立起来,接连打了几个响亮的喷嚏说:“老师,我想请假!”
孔子问:“好端端的,为何请假?”
曾参说:“我们家父母出事故了!”
孔子审视着曾参的眼睛问:“你说什么?”
曾参又说:“我们家出事了!”
孔子怀疑地问:“来家书了?”
曾参:“没有!”
孔子又问:“有人捎信?”
曾参说:“也没有!”
孔子再问:“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曾参回答:“心里的感应!”
同学们都哄堂大笑。
有的学生问:“曾参同学,一没有人捎信;二没接到家书,仅凭心里的感应你就能知道家中出了事故?真乃天下奇闻也!”
也有的同学说:“刚才老师还在夸奖你,眨眼之间,你就说谎话骗老师!”
曾参坦诚地说:“我没有骗老师!”
孔子摆了摆手,制止大家说:“弟子们,曾参是个有修养的人,莫要误解他,他不会说谎话的!”然后问曾参:“曾参,你打算请几天的假?”
曾参低下头想了想说:“三个月吧!”
众弟子又都同时“啊!”了一声,异口同声地说:“这么久?”
孔子也问:“为什么要请这么长时间的假?”
曾参说:“大概我父亲受伤了,要是受伤的话,伤筋损骨一百天,我要在家中照顾他呀!”
孔子微微地点头说:“好!准你三个月的假!明天你就回家吧!”
曾参说:“谢谢恩师!弟子归心似箭,我即刻就走吧!”
曾参跪倒在地,给孔子磕了三个头,向同学们行了礼,急急忙忙地离开了学堂。
曾参告别了老师,离开了学堂,拿了一些简单的行李,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
曾参小跑步地走着,被累得满头大汗,肩上的包裹不住地滑落下来,又被他一次次地背好。
曾参终于跑回到自己的家里,刚到门口便迫切地呼唤:“娘!我回来了!”
家里无人答应。
曾参推门进屋,屋里却空无一人。
曾参找母亲不见,便到邻居家询问,邻居们告诉他说:“曾参,昨天你父亲进山砍柴,一天没回家,你母亲担心出事,到山上去寻找了。”
曾参二话没说,拔腿就往山上奔去。
曾参疯狂地往山上爬,一口气便跑进了大山里。他走进了一片森林里,大声地呼喊:“爹——娘——你们在哪儿?”
曾参大声地呼喊着……寻找着……寻找着……呼喊着……
这时,只听一个嘶哑的声音在森林里面微弱地回答说:“参儿,我们在这儿……”
曾参循声找去,在一棵大树的后面,他的母亲正爬在一眼捕猎用的陷阱上,精疲力尽地往上拉扯着什么。
曾参拼命地疾奔过去:“娘,您怎么在这里?”
曾母说:“我的儿,快!快来救你爹!”
曾参急忙上前,只见他的父亲在陷阱的里面,满脸於血,已经昏迷不醒。
他的父亲已经不省人事,他的母亲在井沿上说:“我的儿,快把你爹救上来!”
曾参跳进陷阱里把父亲扛在了肩膀上,双手用力地往上托。一次两次三次,最后,终于把父亲托了上去。
父亲的右腿被摔断了,脸颊上也划破了一道大口子,始终昏迷不醒。
曾参只能肩上背着父亲,手里挽着母亲,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往家里走。
曾参把父亲放在了床上,立即出去请来了郎中。
郎中在为他的父亲疗伤时说:“右腿骨折了,伤筋损骨一百天,好好地养伤吧!”
曾参满口答应。送走了郎中。
曾参在为父亲煎药。
曾母问:“参儿,幸亏你及时地赶到啊,不然,我和你爹就都没命了!”
曾参问:“我爹怎么就掉进陷阱里去了呢?”
曾母说:“你没见,是从大树上掉下去的!哎,儿呀,你在曲阜读书,怎么突然回来了呢?”
曾参说:“我正在听先生讲课,突然间耳热眼跳,浑身燥热,感觉不好!便跟先生请了假。不曾想父亲还真的出事了!”
曾母说:“儿女是父母连心的肉啊,千里之外都有感应!你真是一个好孝顺的儿子啊!”
曾参在为父亲喂药。
曾父躺在床上。
曾母坐在床沿上。
曾参说:“爹,您不要着急,安心地养伤吧,我请了三个多月的假呢!”
曾父痛苦地点了点头。
曾母说:“儿呀,你可不能耽误了读书呀,你还是回学堂吧,家里有我呢!”
曾参说:“那怎么能行呢,你的身体也不好,我怎么能扔下父母而去读书呢?明天我就进山去替爹爹砍柴!”
大山上,森林里,曾参手拿斧头,攀缘到一棵大树上,正在用力地砍伐树木。
森林里,鹿儿、羚羊儿,野兔儿撒欢奔跑……
曲阜,孔子学堂内。
孔子曲着指头在计算,然后对众弟子说:“同学们,你们的同窗好友曾子,回家探亲有一个月了吧?”
同学们皆都曲着指头计算了一会儿说:“是,一个月了!”
孔子说:“曾参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他著述的《大学》和《孝经》将来一定会成为我们儒家的经典。他走了一个多月而未回,肯定是他的家中出事了,我想去看望他,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随行?”
众弟子都站立起来,齐声欢呼:“我愿去!我们都愿意和师父同行!”
孔子说:“山高路远,不可劳师动众。我就带仲由、闵损两个人去吧。你们在家都不可懈怠,要用功读书啊!”
众弟子齐声回答:“请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读书!”
曲阜通往曾参家的一条大路上,一辆黑色的马车上,端坐着衣冠楚楚的大圣人孔子。
他的两位得意弟子仲由和闵损一左一右地骑着马,陪着他同行,向曾参的家中走去。
孔子带着两个弟子走进了曾参的家中。
曾参的母亲见来了儿子的师父,急忙上前行礼,但家中贫寒,却又不知道如何招待。不知所措之中,就用牙齿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头。
曾参正在汗流浃背地砍伐树木,忽然觉得心痛,知道母亲又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这时,母亲正在大门前翘首而盼。曾参跪问缘故,母亲说:“你的老师孔夫子和两个弟子来了,我不知如何招待,所以便咬指让你回来。”
曾参急忙进屋,先跪拜了老师孔子,又向仲由和闵损两位同学行了礼。
孔子问:“曾参,柴没打满,你怎么就急急忙忙地回来了呢?”
曾参说:“师父远来,弟子焉能不归?”
仲由和闵损都诧异地问:“师弟,我们和老师前来,又没有通知你,你是如何得知?”
曾参说:“老母啮指告之!”
仲由和闵损愕然。
孔子却赞美道:“曾参不但是一个大学问家,而且还是一个大孝子,将来他一定会成为我们儒家的孝圣和宗圣!”